方健儀
方健儀

用錯字詞大吉利是

發佈時間: 2024/04/08

用錯字詞大吉利是

上周清明,每年我都會在正日收到「清明節快樂」的祝福,每年我都會摸不著頭腦。明明清明是懷念已逝故人的日子,不管逝者離開多久,也難免神傷,何快樂之有?發送信息者,或只著眼一天的公眾假期而歡樂,而忽略了節日背後的意義。

因為「清明節快樂」,令我想延伸探討近年生前身後某些有關用字,因為很多人不只混淆,還將喪事詞變喜事詞用,令人貽笑大方。我不是殯儀業人士,但因為從前也寫過不少名人離世新聞,加上一些資料搜集,在此分享兩個例子。

首先,很多人分不清「享年」、「終年」及「得年」,不同華人地區有不同說法,但大致視乎死者的年齡及身份地位而定。我引用一些說法,指「享年」有尊敬的意思,在古代的年齡算法中,60歲為一甲子,只有超過一甲子的壽命,才稱得上是長壽,才配用「享」這個字。60歲以下的人,通常不用「享年」,而是較中性的「終年」。「得年」則用於29歲或以下較年輕逝者。

我看過類似新聞標題《一名男子在中環遇車禍喪生,享年32歲》,似乎有點不妥。但半個世紀前過身的李小龍,同樣是32歲,有報章用「享年」,是因為他生前對武術的巨大貢獻,敬以「享」則合禮數。

另一個例子是「壽桃」及「壽包」。誠言,從前我也混淆,特別是某電視台台慶時,有報紙描述「向觀眾席擲壽包」,我當時都認為,兩者都有個「壽」字,不用分得那麼細,原來我大錯特錯。「壽包」是白事用,在解穢酒才吃,本身是圓形,上面印有「壽」字,因為喪禮白事不吉利,希望吃的人保壽。在喜宴上吃的,應該是「壽桃」,呈蟠桃形,粉紅色。如果在人家生日時請人「食壽包」,真的大吉利是。

雖然我也經常說「百無禁忌」,但「百無禁忌」不是亂來的藉口,大家用詞切記小心。

{{hket:inline-image name="IMG_5333.PNG"}}{{/hket:inline-image}}

(作者提供圖片)

(本欄逢星期一刊登)

 

撰文: 方健儀 傳媒工作者︰包括電視電臺節目主持、司儀、大學兼任講師、傳媒顧問等。
欄名: 破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