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健儀
方健儀

你啲英文講得好好呀!

發佈時間: 2024/03/11

你啲英文講得好好呀!

上星期社交平台熱烈地討論「英語運用」。我不是語言學家,英文又比別人差,沒有資格加入討論。不過這個訪問中,「中文人說英文」的事,讓我憶起之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探討很多人忽略的現象-「微歧視」。

「微歧視」是日常生活中無意識的偏見行為,造成對特定群體微妙的歧視。而在外地說外語正是最經常發生的「微歧視」。舉例,你到美國旅行,光顧一家西餐廳時,碰上貌似華人的侍應,你猜想其英語一定有口音。但當對方以非常地道及流利的英文跟你交談時,你讚他英文竟然那麼好。原來,那已經是「微歧視」。

反過來,在香港一個華洋共處的城市,也不時發生「微歧視」。我一位前同事,外表雖不是華人,但自小在香港長大,廣東話和香港人無異,中文更勝很多本地人。她曾說出外採訪,不少人都讚她中文好,街上一位婆婆更友善地跟她說:「You speak very good Cantonese!」

此時,你也許大惑不解,以上兩個例子都是稱讚當事人,都是褒揚,何來歧視的貶義?該篇文章用了一個很好的比喻,指「微歧視」有如給蚊叮。像我在香港生活40多年,偶然被評「你英文講得好好呀!」當然沒有問題,就如被蚊叮一口沒大礙。但如果天天被不同人,就你一些生活日常高八度說:「你好犀利呀!」「你好叻呀!」時,就如每天被一堆蚊子叮,很煩、甚至會痛。

從前我也不甚理解「微歧視」,直至我到英國升學,美國上班,久不久便有人對我說:「You speak very good English with American accent!」時,我當時想:「點呀?有乜咁出奇?香港人就唔可以講到英文?有美國口音我係咪應該要笑呀?」我便明白了,也警惕自己每說一句話前要三思,不要無聊「搲水吹」而吹出火水。

說回網絡上熱烈討論的「英語運用」。我想,有沒有口音,詞彙追不追上潮流,又有何所謂?又不是參與全港中學生英詩朗誦比賽,雙方溝通到便行。

{{hket:inline-image name="studytour.jpg"}}{{/hket:inline-image}}

(作者提供圖片)

(本欄逢星期一刊登)

撰文: 方健儀 傳媒工作者︰包括電視電臺節目主持、司儀、大學兼任講師、傳媒顧問等。
欄名: 破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