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孝忠
馮孝忠

了解自己和本來面目

發佈時間: 2023/08/04

了解自己和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是禪宗的用語,聖嚴法師是這樣解釋的︰「《六祖壇經》所講的無住、無念、無相,就是講本來面目,就是悟境,就是放下了所有一切自我中心的執着。」

要達到不同階段的悟境,當然要經過不斷的修行,包括禪修(打坐、靜觀、念佛、茶道、花道等),但在世間和紅塵的世務也是非常重要和不可分割的修練場。其中一位我最愛讀的佛學作者韓國法頂禪師,他非常重視獨處在修行中的作用,雖然他會因為希望廣傳佛法而常常回到道場指導信眾,但他的著作都是描述他住在山中一個超簡陋的茅寮,以及融入大自然最簡約的生活體驗,透過獨處的孤獨感去觀察自己,從而更了解自己。他說︰「置身於孤獨之中,靜靜地與自己相處,也是極簡的表現。與靜靜的空間簡單相處,與自己內心簡單相處,我想,你一定會尋回那簡單乾淨、從容自在的自己。」

現代人每天想找到一點獨處時間也不易,在手機和上網如此普遍的時代,連上下班走路、等車、坐車時間也可能收到別人的來電或信息,未必能真正獨處,甚至有些人在一段短時間不和某對象聯繫,就會感到不安。所以,很多帶禪修的老師每天要求學員撥出一些時間坐禪,參加禪修課時要收起手機,絕對放下外緣,只面對自己,觀察自己。常霖法師經常強調「寧可短,不可斷」的重要性。失去了解自己的能力,就是失去自我、失心,給外緣蒙着,所謂「我」,只是接收了其他人對我的印象,我的客觀狀況、經濟、名譽、地位,甚至一張名片,看不到本來面目,自然無法放下,為無明、貪嗔癡而影響人生。

法頂禪師還有一個很好的開示︰無論任何人生階段,當你感到迷惘時,可能的話,去和你的父母談談,讓他們講講你的成長經歷,「在你傾聽父母的回憶過程中,你不僅能看到自己的真正姿態,還能想起已經被你遺忘的兒時夢想。」(《活着就是幸福》)。找回我們的初心,我偶然在電梯內聽到一個幾歲小朋友跟父母說︰「有錢人應該多幫助窮人啊。」就想起法頂禪師這段話。

(本欄每月首周五刊登)

撰文: 馮孝忠 太平紳士,現任恒基兆業首席財務總監,並擔任多項公職。佛教徒,專修淨土法門。
欄名: 在世佛學,如此,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