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不足和後天失調

發佈時間: 2022/09/30

先天不足和後天失調

資料顯示,全港有15萬聽障人士,其中只有約9,000人使用手語作為溝通媒介。盡管如是,手語仍是部分聾人所應用的語言工具,政府當局理應予以關注,並協助研究和發展。可是,筆者認為當局從來沒有認真處理過這群弱勢聾人的手語議題。

相對於其他國家或地區,例如北歐的瑞典和挪威,聾校採用手語作為教學語言,手語傳譯是大學學位課程,手語的語言地位得到認可,甚至正式在國會通過成為國家的法定語文之一。可是,香港的聾人教育政策並無明確界定手語教學的重要性,手語傳譯並非大學專業課程,而嚴格來說亦不是經立法認可的語言。

就香港手語的參照資料,1972年社會福利署出版的《聾人手語》和1990年教育署出版的《香港聾人手語字彙》可說具官方代表性;學術性方面,有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於2007年出版的《香港手語辭典》;學校層面便是路德會啟聾學校在2015年建立的網上《啟聾手語視像字典》;在民間,亦有不同聾人組織為舉辦手語課程而編製的手語教材;其他還包括個別聾人編印的手語教本,以及一些社交平台展示的手語資料。雖然近年一些有心人致力推廣手語,不過有關香港手語的認受性、標準化和統一化等問題,一直以來都極具爭議性。

從語言學本位的角度看,任何族群的語言發展有其自身的文化特性,按社會需要而自然順勢地不斷豐富。可是,香港聾人族群一向處於弱勢地位,沒有足夠的社會力量和專業影響力來營造聾人文化,掌握聾人教育的話語權,從而讓手語得到有生命力的蓬勃發展,實在可惜!

撰文: 陳國權 逢星期日晚6時半在港台電視31播映。
欄名: 唔聲唔聲講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