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技術 與清潔能源

發佈時間: 2020/08/26

核聚變技術 與清潔能源

對於有一定年紀的聽眾來說,那些年的流行歌曲,至今仍琅琅上口。舉個例,李香蘭唱的《三年》印象特別深刻,「左三年,右三年……」描寫盼望愛人回到身邊的情慾與理智的交戰與無奈,可說是淋漓盡致。

科技界對利用核聚變技術提供清潔能源的盼望,可說是「左30年,右30年」。早在1983年,在英國已出現了世界最大的核聚變實驗反應堆——歐洲聯合環形加速器(JET),當時有核能專家就估計,核聚變產能可在30年內實現。

可是,核聚變要求的科技難度極高,反應堆要把近攝氏一億度高溫的帶正電原子核,密集地聚攏在一起,既要對抗同性相斥的力量,亦要防止高速運動的粒子逃脫,靠的是強大的磁場。由於種種技術困難,當第一個30年過去之後,科學家預期還要另一個30年,才會出現可以商業運作的反應堆。

近年來各種創新科技面世,令到相關研發如雨後春筍;計算能力的提升,使人工智能(AI)成為開發的重要新工具。AI辨識形態和預測的能力,大大縮短了優化反應堆設計的時間。因此,核聚變的研發已經吸引了不少政府以外的個人投資;蓋茨、馬雲等等便是其中較為人認識的投資者。

「左30年,右30年」可能已成為過去了的笑話。但氣候危機當前,我們不能將人類的命運押注在尚未面世的科技。所以,還是老生常談的那句話︰一起改變生活方式,減少碳排放吧。

(本欄逢周三、四刊登)

撰文: 梁榮武 香港電台第一台《藍地球》,逢周一至周五播出,為聽眾帶來世界不同類別知識。
欄名: 《藍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