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問題困擾不少香港人,皮膚科專科醫生表示,濕疹屬於自身免疫力系統問題,並不具傳染性,常發於手內側、眼皮、頸部、手肘、小腿後側及手內側等位置。而天氣過濕或過乾都會令濕疹爆發,提醒市民要防患於未然,在濕疹發作前,應為皮膚充分補濕,如痕癢難當,可在患處塗搽潤膚霜並拍打,切勿用指甲抓癢,以免令病情惡化。
濕疹是一種皮膚過敏反應,患者會出現皮疹、水泡,嚴重者更可能會滲血。皮膚科專科醫生指出,在和暖潮濕天氣下,濕度高會阻礙汗液揮發,對病情影響較大;至於天氣變冷及乾燥,令油脂及水份加速揮發,亦會誘發濕疹。
專科醫生表示,通常皮膚較薄及偏乾燥的位置,例如手內側、膝蓋以下小腿後側、眼皮、頸部等,均是濕疹常發部位。醫生解釋,涉及部位經常暴露在空氣中,水份易被抽乾。至於陰部、乳房位置亦可以出現濕疹,但因為有衣服遮蔽,故較罕見。此外,不少人以為抓損傷口,會有機會把「真菌」帶到其他部位,但醫生解釋,濕疹屬於自身免疫力系統問題,並不具傳染性。
延伸閱讀:【蛋黃油】 媽媽感激劉小慧:她功德無量 5個方法令愛女5年濕疹2晚極速好轉
做好補濕預防為先
醫生又指,處理濕疹問題最重要的是做好預防,例如在濕疹發作前,就應為皮膚充分補濕。有研究發現,濕疹患者的皮膚較正常人缺乏鎖水因子,以致皮膚結構受損,容易被外來致敏原入侵。因此,患者宜塗搽補濕乳液、潤膚膏等,尤其在洗澡後皮膚表層油脂被洗走,更是補濕的關鍵時刻。患濕疹的病人在相對濕度低於70%下,應開始塗搽潤膚霜,但濕度在80%以上則應開抽濕機或冷氣,以保持室內環境乾爽。
濕疹一旦發作,一般需要外用類固醇藥物來處理。外用類固醇藥物具有抗炎、止痕功效,一般需要每日塗搽兩次,直至紅疹消褪。然而,有外國指引建議紅疹消褪後亦可繼續塗搽類固醇藥物,不過降至每日搽一次,甚至每周搽一次,或有助預防濕疹再度發作。類固醇藥物有機會令皮膚變薄、影響傷口癒合,但只要薄薄地塗搽和避免搽在傷口上,副作用是不常見的。
由於濕疹發作時非常痕癢,可能會影響睡眠,患者更可能會抓破水泡,引起發炎和感染。為抑制痕癢,醫生通常會加上口服抗組織胺藥,如氯雷他定(Loratadine)和氯苯那敏(Chlorpheniramine)。醫生提醒,如要止癢,應在患處塗搽潤膚霜,輕輕拍打或搓痕癢部分,勿用指甲及「不求人」抓癢。
{{hket:inline-image name="shutterstock_451899001.jpg"}}{{/hket:inline-image}}
{{hket:inline-image name="shutterstock_522715072.jpg"}}{{/hket:inline-image}}
記錄致敏食物避免「病從口入」
中醫師指,濕疹成因複雜,清代名醫葉天士說過︰「皮乾者,宜濕為補」,若皮膚太乾便會生風,令痕癢增加,故此亂服去濕茶、清熱解毒成藥亦無補於事。
中醫師表示,不少港人體質濕重,脾胃虛弱,易患濕疹。由於脾胃負責送走水份,多吃生冷食物令脾胃受損,加上風寒因素、進食煎炸等食物亦令濕氣增加。脾胃虛弱加上潮濕天氣,水份運行不順,便累積在表皮下,形成紅疹;但在乾燥天氣下水份不足,血液流動不順,亦容易令皮膚痕癢,建議食療以健脾去濕為主,如以白扁豆,茯苓、陳皮、生薑等煲湯;如屬「燥底」又血虛者,食療可選健脾化濕加補血為主,例如山地、當歸等。
至於是否需要戒口,中醫師表示,未了解體質便戒口並無作用,建議濕疹患者作食物日記,詳細記錄每餐吃過的食物種類,當抵抗力回復正常時,便不易禍從口入。
延伸閱讀:食鹽太多食出禍 免疫細胞轉化 誘發濕疹
濕疹病徵
1.皮膚痕癢
2.皮膚呈乾燥、紅腫、有水泡
3.水泡破裂,皮膚有出水現象
4.皮膚結痂、脫屑
5.患處皮膚變厚、變粗、皮膚上的紋理十分明顯
6.患處易受細菌感染而發炎
7.有其他敏感情況,如鼻敏感、哮喘
預防方法
1.洗澡時間不宜過長,水溫勿太熱
2.避免用肥皂、酒精消毒液等
3.選用吸汗、通爽純棉衣物
4.避免進食曾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
5.避免用地氈、絨梳化及絨毛玩具
6.運動後盡快清潔,並要注重皮膚保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