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孝忠
馮孝忠

開心‧不開心‧外境‧內心

發佈時間: 2017/10/06

開心‧不開心‧外境‧內心

不知有沒有讀者看了一行禪師的電影《與正念同行》(Walk with Me)?一行禪師最喜歡教導初學的禪者培養良好情緒的方法,其中兩種是保持微笑和調節呼吸。所以每次在傳法場合見到一行禪師的僧團和在家修行弟子,都會被他們經常掛着微笑及祥和的面相所感染,心情也輕鬆起來。近年可喜地見到注重以日常生活行為作為接引介體的道場,有愈來愈多年輕人來探討和參與。有些人覺得調息禪坐能幫助他們靜心,暫時忘掉煩惱,希望能再把這份定力延伸到平時的生活中。茶道、花道和以個別興趣為主題的也很受歡迎,常霖法師的「攝影禪」就是很多人學禪的入門階梯。

一位法師講過一番語重心長的說話︰佛教除了「輪迴」是要求有「信」之外,其他主要的命題都是我們人生的真實,只是我們受世間種種「貪嗔癡」而擾亂了自己的心。在今天人心煩惱熾熱的社會情況下,首要讓大家先了解種種不可逃避的世間「苦」(生老病死、無常等等),繼而學習認識真實,解開一些不必要的塵世煩惱,因為佛是慈悲的,所以無論現在是信不信佛,甚至未來會不會信佛,只要想學禪和接觸佛學來解脫世間「苦」,得自在,道場都是歡迎的。只要對坐禪、練習呼吸、調節心識有興趣,都可以去道場探討一下。我自己就曾參加過法鼓山、梅村、秀峰禪院(英語)等。

有一個調研指香港人吝嗇笑容,我們經常歸咎於香港是金融經貿城市,生活節奏緊張。我最近去倫敦旅遊時就有一個印象很深的經驗︰坐市內公車,車上大概有20多個乘客,在一個車站有人問司機巴士路綫,司機很有耐性的作答,我想大概持續了一分鐘,乘客看來有本地人,也有遊客,但大家也沒有催促司機。我本來感到有點煩,但在寬容的氣氛下按捺住了。雖然這不一定代表倫敦的常態,但我想,在香港乘客可能早就起哄了,倫敦的生活節奏不會比我們慢很多吧?

我們的社會較多人覺得生活有壓迫感,情緒容易起落,人際關係緊張,到底全是客觀環境催化出來,還是我們的心比較紛亂?微笑、心平氣和、慈悲友善散發的是正能量;心煩氣躁、不友善的嘴臉散發的是負能量。善待自己的心,讓它舒適點、自在點,自己亦會開心點,便是對社會作出了貢獻。

(本欄每月首周五刊登)

撰文: 馮孝忠 太平紳士,現任恒基兆業首席財務總監,並擔任多項公職。佛教徒,專修淨土法門。
欄名: 在世佛學,如此,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