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反動

發佈時間: 2016/11/09

20年前出現全球化,初時人人爭相傳誦「地球村」所帶來的好處,國家主權不再是至高無上,民族之間將打破意識形態及民族主義藩籬,和睦共處。

互聯網的興起,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及工作方式。工廠的生產部門轉移到別國;公司取消個別部門,外判給人處理;資訊科技發展「自動化」,減省人手……這使資本主義的措施,在全球化下堂而皇之地登上舞台。

然而,「反全球化」的浪潮近年席捲全球。全球化的自由貿易使各國形成統一大市場,許多小國或新興國家,例如中國,都被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從經濟及貿易數字上,新興國家人民的生活看似改善了,生產成本減少使企業的利潤大增,股東當然滿意,但自動化及機械人的發展如日方中,發達國家的中下層職位則愈趨有限,人民的日子並不好過。

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缺乏動力,企業的利潤年年上升,但職位數目卻在下降,貧富懸殊日趨嚴重,促使年輕人走上街表達不滿。他們反資本主義及全球化之餘,必然也將憤怒發洩在外來的移民身上,加劇了民族之間的糾紛。

還未全面納入「全球化」體系的中東及非洲國家,其發展仍舉步維艱。互聯網對刺激國內經濟發展仍然有限,可是對動員及凝聚反政府的年輕人卻起到莫大作用。

戰後歐洲重建,正是以歐洲一體化的宏大計劃去消解民族主義,但今天卻隨着英國脫歐而面臨重大打擊。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丁偉 香港電台第一台《藍地球》,逢周一至周五播出,為聽眾帶來世界不同類別知識。
欄名: 《藍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