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失胎媽媽|研究揭逾6成婦女受生育問題困擾 不足一半人尋求協助

發佈時間: 2023/10/06

失胎是其中一項為婦女帶來心理影響的生育健康問題,有調查發現逾六成婦人曾受不育問題困擾,當中近半因此面對情緒困擾,但卻有一半人都不會尋求幫助。有關注組織鼓勵提升社會對有關生育精神健康問題的認知,認為如婦女具有更多心理健康知識、對心理健康有更高的辨別能力和對社區資源具更多認識,更有可能尋求幫助。

同場加映:
管家王|刮砧板+撳刀頭借力最傷刀 刀具達人7問7答籲戒4大壞習慣

{{hket:ul-video id="9257"}}{{/hket:ul-video}}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研究團隊於今年7月至9月展開一項網上調查,透過社交平台招募及醫護轉介,分析356名婦女的數據,平均年齡為32歲。研究發現有26%受訪者曾經歷失胎(包括流產、非活產、新生兒死亡),亦有64%受訪者受不育問題影響。356名受訪婦女中,有近半(44%)因生育問題面對情緒困擾,包括焦慮症及抑鬱症等,當中逾半人(52%)都不會尋求幫助。

計劃的首席研究員、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陳凱欣教授指出,若婦女具有更多生育精神健康知識、更高辨別是否需要專業協助的能力,及了解更多社區資源,尋求他人協助的機率就更高。她建議除失胎媽媽外,身邊人亦可多留意她們的情緒,並鼓勵社區提升對有關生育精神健康問題的認知、肯定因生育問題帶來的心理影響,讓她們獲得適切的關顧。

  • {{hket:inline-image name="p_600_60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662.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44.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55.jpeg"}}{{/hket:inline-image}}

兩度失胎陷情緒低谷

38歲的Kandy曾經歷兩次失胎,她憶述當時為了懷孕做了不少準備,不但調整飲食戒口,亦要定時測量體溫,為此變得相當緊張,形容連行房亦變成「例行公事」。惟她一直都無法懷孕,檢查後才得知自己患上多囊卵巢症候群,正當她以為自己懷孕機會渺茫時,卻發現自己成功懷孕,她回憶第一次聽到嬰兒心跳時相當感動。

不幸的是,懷孕不久後嬰兒失去心跳,Kandy頓時感難以置信。雖然醫生表示流產機率為五分之一,然而Kandy認為問題出在自己身上,開始責怪自己,加上傳統觀念或認為小產原因多出於女方,亦令她感到壓力,因而長期失眠,

「係咪因為我成日食嘢、保暖唔夠?個人亦變得好敏感,因為身邊好多人都會話係女方問題。」

Kandy經歷第一次流產後,雖然之後成功受孕並誕下大仔,然而當她希望再生小朋友時,卻又經歷第二次失胎,她認為可能是因自己照顧小朋友太辛苦所致,幸得到先生的開解,令她逐步釋懷,「先生當時同我講,話其實走到最後都係我哋兩個人」,Kandy也慢慢走出失胎的陰霾,有感伴侶的陪伴及理解是最為重要的。

失胎關注週 理解失胎父母的哀傷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亦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聯同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和香港明愛恩遇—明愛失胎支援中心推行為期3年的賽馬會「小足.福」失胎支援計劃,提供失胎支援網上平台、助人專業培訓、公眾教育等服務,並會在本月6日至13日舉行「我們都是父母—失胎關注週」,內容包括公眾教育講座、失胎父母支援小組、專業培訓及研討會等。賽馬會「小足.福」失胎支援計劃項目經理伍毅寧先生指,希望透過是次活動,肯定曾經歷失胎的夫婦作為父母的身分,同理他們因失去胎兒而經歷哀傷的情緒,促進社區對他們的同理心和關顧。

 

立刻加入《晴報》WhatsApp頻道,獲取最新娛樂、健康及著數資訊,仲有送禮活動!
https://bit.ly/3RnCHkV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