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大灣區|逾30港醫申內地執業 業界倡打通藥物使用擴醫療券範圍 高永文:發展港式醫療非推醫護外流

發佈時間: 2023/08/07

大灣區生活圈概念興起,促進兩地醫療融合需求。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榮譽會長高永文今指,本港有數十萬人正在大灣區工作或升學,且不乏大灣區居民會赴港就醫,故早於2019年已倡議將兩地醫療融合,惟因疫情停擺,近期才恢復相關工作。他透露,有30多名香港醫生正申請赴內地執業,除16名家庭科及普通科醫生,亦涉多名專科醫生,包括4名心臟科、3名精神科、2名外科醫生;臨床腫瘤科、腸胃科、耳鼻喉科、呼吸系統科、婦科、骨科及眼科亦各有1人,屬「歷史上比較多的一年」,部分人有意駐當地,部分屬兼職性質。惟受限於《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協定,大部份香港醫生僅能申請3年短期執照,僅2002年前獲專科醫生資格者可長期執業,倡議港府應居中協調,放寬相關限制。高強調,做法非「大量推醫護離港」,而是讓本港醫療管理人才及臨床醫學領袖可在大灣區建立「港式醫療服務」,且當本港擴展環球醫療人才招聘及特別註冊計劃後,南下內地醫生必比港人醫生多。

 

  • {{hket:inline-image name="WhatsA_600_600_600_600_1024.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c69b9ee8-ebbb-4b4e-9ea5-63497518743e.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5cb946ca-3344-4caa-b168-6ff5d5fbc01f.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b35ad0c6-1133-42c6-a819-ac2a24eb6ae9.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58c5783-0297-4778-a672-83978d1ebf5c.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72e02fff-517b-4a3b-9729-a0dc94363cfb.jpg"}}{{/hket:inline-image}}

 

廣州南沙新區香港服務中心首席聯絡官葉澤恩指,南沙巿第一醫院現有2名香港醫生長駐,且有10名經港式培訓醫護服務,當地對港式醫院需求殷切。

眼科專科醫生龐朝輝指,早前已獲發內地執業資格,稱內地有更多病例,對港式醫療需求亦大,「尤其當地私立醫院,為與三甲醫院競爭,需用港式醫療擦亮招牌。」但他指出,內地藥物、手術程序等與本港不同,需要磨合,且港醫在當地賣廣告等法律責任仍待釐清,故暫未在當地行醫。精神科專科醫生吳燕婷指,疫前已有內地病人視像求醫,但因兩地法規限制,只能給醫療建議,病人要自行配藥,冀兩地醫療融合後,更便利遙距醫療睇症。

爭取承保港醫內地責任保險

另大灣區醫療融合仍面臨藥物、器材及保險等限制。高指,內地推出藥械通後,僅19間大灣區醫院、約20多種藥物及器材獲批,不符香港醫生用藥習慣,「且因限制緊急需要藥物流通,大部分是抗癌藥,難處方改善疼痛藥物。」他倡議放寬藥物名單,並加強資訊透明度,現時有藥廠亦願在深圳及東莞設試點,協助內地醫院加速港藥入口流程,「不少醫院縱獲藥械通批文,但因從未引入港藥,在物流及通關時遇阻礙。」高透露,過去香港醫生在內地無個人專業責任保險,但協會爭取下已有1間保險公司願承保。

立法會議員林哲玄指,疫前不少巿民愛赴內地整牙,疫下「睇牙難」情況,正正反映中港醫療融合「已是現實」,倡長者醫療券過河安排應擴展至大灣區更多醫院。另罕見病藥物在內地價格更低,倡作跨境策略性採購,並允香港研發藥物在獲國家藥監局批准後,可港暫准使用,「現時藥物在港註冊,需須2個非本地藥品證明,惟歐美常以港藥僅有亞洲人臨床數據拒批,導致有港藥在內地可用,本港卻無法供應。」

 

盧寵茂:將研究與上海設醫護交流計劃 年內維持新冠疫苗接種建議,詳情即睇【下一頁】。

 

撰文:脫芷晴
責任編輯:戴維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