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精神健康|港大研究揭16.6%青年有精神病 抑鬱最普遍 倡4大因素自評

發佈時間: 2023/05/11

港人精神健康狀況歷年來均受關注,香港大學團隊在2019年5月至2022年7月期間,以流行病學方式,按人口普查數據隨機抽樣訪問3,340名15至24歲青年,當中16.6%受訪者患上最少一種精神疾病,包括抑鬱、廣泛性焦慮症、驚恐症、躁鬱症及思覺失調,以抑鬱最顯著普遍,比例達13.7%。

逾7成高中生稱疫下英語能力降 , 補課時間長感壓力 , 詳情即睇[下一頁]

在有精神疾病的青年中,只有17.7%正接受精神或心理服務,8.2%有尋求醫生、社工或專業協助,但高達74.1%沒有接受任何形式協助。港大精神醫學講座教授陳友凱指,以往有病人反映,公營服務輪候時間長達2年,「等到無心機」,部分則有經濟困難或不自覺有病,另有人不願接受自己有病,反映精神病污名化情況縱有改善,亦要繼續努力。

受訪者反映,最主要的壓力來源為學業(42.8%),其次為工作/事業(14.4%)和個人前途(12.5%)。團隊總結4大風險因素,供家長、教師以至社會參考及協助年輕人改善精神健康,包括:

範疇 可行的介入工作
家庭空間 提供心理支援予家人及提高其對精神健康了解,讓他們協助跟進年輕人情況;提供更多空間予年輕人
個人心態 採用正向心理學、協助年輕人提升韌力、自尊和孤獨感
數碼生活 指導年輕人正念使用手機,改善睡眠和建立食早餐習慣
逆境轉化 針對「反覆思考」作認知行為治療,避免他們鑽牛角尖,用運動改善壓力應對能力


陳友凱稱,「不食早餐」等習慣看似微不足道,惟不同壓力因素及微小生活習慣會互相扣連,例如不食早餐或意味睡眠時間不足或睡眠質素差等,建議年輕人亦可參考和自評,由生活習慣入手開始改善。

撰文:李卓謙

責任編輯 : 陳浩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