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中風先兆︳暈眩視力模糊或為中風先兆 拆解頸動脈狹窄高危人士+預防方法

發佈時間: 2020/12/19

不少人認為頭暈、雙眼看到黑影都是疲勞過度所致,但可能是頸動脈狹窄,嚴重有機會造成中風。台灣榮民總醫院介入性腦血管外科主任崔源生醫生指,當頸動脈變得狹窄,會令血流減少,腦部無法獲得足夠的含氧血供應,有機會導致「缺血性中風」。

崔醫生表示,頸動脈是負責供應頭頸部血液最主要的動脈,在我們頸部的兩側各有一條頸動脈。若是因為斑塊鈣化堆積在頸動脈血管內,就會如水管堵塞般,當血流量減少,腦部無法獲得足夠的含氧血供應,只需要短短幾分鐘,腦細胞就會缺氧壞死,亦即是所謂的「缺血性中風」。

{{hket:inline-image name="2.png"}}{{/hket:inline-image}}

頸動脈狹窄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惟頸動脈狹窄會導致長期血流量下降,讓大腦缺血。隨著腦部缺血越來越嚴重,患者會感到暈眩、反應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甚至出現各種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腦中風的症狀,例如肢體麻木無力,口齒不清或聽不清楚別人說甚麼,視力模糊及失去平衡等。

頸動脈狹窄高風險人士

崔醫生指出,頸動脈狹窄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重要關聯,而年紀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出現頸動脈狹窄,通常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年紀都在60歲以上。此外,由於女性荷爾蒙能對血管內皮細胞提供一些保護作用,讓女性不容易產生血管粥狀硬化;相反,男性佔了頸動脈狹窄患者約八成的比率。

高風險人士:

  • 60歲以上
  • 男性
  •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 吸煙患者

頸動脈超聲波檢查方便快捷 

{{hket:inline-image name="3.png"}}{{/hket:inline-image}}

崔醫生表示,頸動脈超聲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已經可以檢驗出是否有頸動脈狹窄問題。當中,頸部超聲波是最方便、實用的篩檢工具,不但沒有侵入性,也沒有放射線,更可以每年篩檢。

當接受超聲波檢查後,如果發現有頸動脈狹窄,醫生一般都會建議接受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了解血管狹窄的程度,是否出現腦中風跡象。

治療頸動脈狹窄 預防中風發生

萬一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60%,患者視力會出現黑影、暈眩等症狀;如果沒有症狀但頸動脈狹窄超過70%,可以選擇傳統內膜剝離手術或微創頸動脈支架進行治療,預防中風。 

頸動脈狹窄治療方法

{{hket:inline-image name="4.png"}}{{/hket:inline-image}}

內膜剝離術

外科醫生會利用一個頸部的切具找到頸動脈,切開頸動脈,移除堆積於頸動脈的斑塊後再縫合血管。

微創頸動脈支架

微創頸動脈支架的原理與心臟的冠狀動脈支架非常類似,醫生會放入導線,一路延伸到頸動脈,直到導線穿過頸動脈狹窄的地方,再順著導線展開頸動脈支架,接著可以用氣球做局部擴張,將斑塊撐開,回復頸動脈的血流暢通。崔醫生表示這個方法對年紀大的患者較為合適,

「微創頸動脈支架治療時間短,約半小時到一小時,且不需麻醉,在患者清醒的狀況下施行,對年紀大的患者來說較能負荷。」

頸動脈超聲波檢查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崔醫生提醒,即使不是高危患者,都建議在每年60歲後定期進行頸動脈超聲波篩檢,如果本身有三高及吸煙習慣,則建議從50歲就開始檢查,看看是否有頸動脈狹窄的狀況;若曾出現眼睛黑矇、視力模糊、暈眩等症狀,就要盡快就醫,才能及早治療,降低中風的機率。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眼睛黑矇、暈眩,中風前兆要當心,頸動脈狹窄懶人包

編輯︰潘迦晴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