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煮食安全|每兩年換一次鑊被丈夫嫌太密 專家:鑊面刮損易釋有毒物質【拆解換鑊「指標」】

發佈時間: 2020/12/06

易潔鑊不易黐底,大受家庭主婦歡迎,但最近有家庭主婦指自己一周最少煮飯5日,平均每兩年換一次新鑊,卻被老公投訴太常換浪費金錢。有專家則提醒,易潔鑊受損會釋出有毒物質,拆解一般「換鑊」正確時機,本港消委會亦教大家5個用易潔鑊宜忌。

醫生警告3種廚具易惹病,發霉生鏽致污染食物,詳情即睇:【下一頁

台灣一名全職家庭主婦在網上討論區「PPT」發文指,自己每周一至周五都會煮晚飯,每次大約煮4道菜,使用易潔平底鑊和易潔炒鑊時都很小心,例如會分別搭配木鏟或膠鏟來翻炒,且煮完會盡快用海綿清洗,也會避免開太大火。她指出,自己當見到煎魚黐底才會換新鑊,平均每兩年會換一次,未料卻被丈夫投訴「太常換鍋」,令她無奈問道:

「想問問大家,都多久更换一支不沾鍋呢? 謝謝!!」

貼文引起網友熱烈討論,有網友表示「1至2年,有3至4隻不同大小的鍋子,但還是要自己觀察」、「一年,為了身體好別省這種錢吧」、「我大概半年,你可以不用換太貴的,反正遲早會沾,當消耗品」、「不沾效果衰退就換呀」

易潔鑊在高溫下或釋出有毒物質

台灣毒物學學會秘書長姜至剛表示,易潔鑊內鍋主要成份為「聚四氟乙烯」(PTFE),該物質特點是耐高溫、抗酸、抗油、防水和低溫,然而在高溫烹煮過程中,有可能會釋出「全氟辛酸」(PFOA)。當人體血液中「全氟辛酸」濃度上升,會容易造成肝臟發炎指數上升,脂肪組織代謝異常,對肥胖人士的影響更嚴重,因此不建議在無水無油、空鑊時乾燒,如需要較長時間烹煮,應使用中小火。

鑊面出現損傷就應更換

另外,易潔鑊使用時間愈長,愈容易有磨損,便有機會釋出有毒物質,故此煮食時應避免使用堅硬的鑊鏟、清洗時亦不要用鋼絲刷,還要避免烹煮帶殼的食材如蟹,減少鑊面損傷。姜至剛提醒,一旦鍋具出現損傷或露出內層,就應更換鍋具。

PTFE高溫分解會釋出有毒氣體

本港消委會資料顯示,曾有試驗顯示PTFE在高溫下(>攝氏350度)會分解,並釋出有毒氣體,溫度越高,釋出的毒氣越多。

另外,據內地食品安全標準,容器內層的PTFE塗料使用溫度限制在攝氏250度以下。不過用蒸﹑炒﹑煎、炸等烹調方法,溫度一般不會超過攝氏250度,例如用易潔鑊來煎肉,正常是不會釋出PFOA或其他有毒氣體。

消委會提醒使用易潔鑊5大宜忌

忌:

  • 忌用大火或高溫乾燒易潔鑊,持續高溫會縮短易潔塗層的壽命及引致鑊身變型等;煮食時要先放食油或水於鑊中,並以低至中火烹煮為佳。
  • 避免用尖銳的金屬鑊鏟或叉,宜用木﹑塑膠或矽膠製造的工具在易潔鑊上攬攪動食物。
  • 切勿在易潔鑊面上切剁食物。

宜:

  • 首次使用前,宜用混和清潔劑的暖水,以海綿或碗布清洗易潔鑊,待乾後可在煮食面均匀地塗上少許食油。
  • 爐火熄滅後。宜讓鑊自然冷卻,不應立即注入冷水,以免引致變形或油污飛濺。

亂用易潔鑊可釋有毒物傷肝,專家教3招安全使用防中毒,詳情即睇:【下一頁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精選健康知識,盡在 Healthy Life 健康男女

https://fb.com/HealthyLifeExpress/

撰文:陳樂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