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廣泛性焦慮 事事憂心 及早求診 避免併發抑鬱症」

發佈時間: 2020/08/31

各樣生活事情無疑影響著我們的情緒,產生焦慮及不安,當這些焦慮情緒持續,甚至伴隨肌肉繃緊、坐立不安或失眠等徵狀,就有可能是患上了廣泛性焦慮症。有精神科醫生指出,廣泛性焦慮症患者併發情緒病,例如抑鬱症的風險相對較高,雙重夾擊,或令病情加深,建議如徵狀持續,並造成困擾或影響日常生活,就應及早求醫。

▲廣泛性焦慮症患者會經常感到恐懼及擔憂,身體出現無法放鬆及肌肉繃緊等徵狀。

所謂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是持續不斷的焦慮,不是由特定的情境,對象或觸發點所引起,而是大部分日常生活的事件 (例如工作, 家庭, 各種瑣碎事情) 均可使患者產生難以自控的憂慮,並引起其他身體徵狀。精神科專科醫生葉沛霖醫生表示,患者在思想上會經常感到恐懼及擔憂,並預期著各種威脅、危險或不幸的事情等; 身體上可出現無法放鬆、肌肉繃緊、坐立不安、頭痛、手震、心跳、冒汗、發冷發熱、手腳麻痺及腸胃不適等。此外,長期失眠也是十分常見的症狀。

然而,不少人的性格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如何分辨是廣泛性焦慮症患者呢?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如果患者於6個月內持續對許多的事件或活動有過度的焦慮和難以控制的擔憂,並出現坐立不安、容易疲勞、注意力欠集中、容易動怒、肌肉繃緊及難以入睡等徵狀之其中3個或以上,而產生困擾或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就有可能患上廣泛性焦慮症。

生活壓力致使焦慮情緒

葉醫生引述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指,本港估計約有4%人為廣泛性焦慮症患者,承受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他說,廣泛性焦慮症的成因包括生理、心理及環境三大類。生理因素包括基因及遺傳,大腦的神經傳遞物質 (例如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失調等都可以令人產生焦慮或抑鬱情緒,這也是不少抗焦慮或抑鬱藥物所調節的對象。

而心理因素包括個人的成長經歷、性格及應付壓力的方式等,也是產生焦慮情緒的關鍵因素。葉醫生解釋,如果患者屬於完美主義者,或希望事事得到他人讚賞,便會太著眼於控制範圍以外的事情,並出現現實與期望的落差,造成壓力及困擾。他補充,環境因素,包括患者身處的環境,面對的壓力,與家人及朋友的關係,或得到的關懷與支援是否足夠,均會左右患者的情緒。

調整大腦神經傳遞物質改善徵狀

有研究更指出,廣泛性焦慮症患者較容易患上其他精神健康疾患。葉醫生指出,該症與抑鬱症有一些共同的相關基因,此外,廣泛性焦慮症患者經常感到憂慮,生活壓力巨大,故此出現抑鬱症、濫用酒精等機會也會較高,故必須盡早求醫治療。

現時,有不同藥物治療廣泛性焦慮症,包括「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及「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可以提升大腦內的血清素及/或去甲腎上腺素,改善焦慮情緒。葉醫生補充,如今更有新一代多機制藥物(multimodal)能精確平衡大腦神經傳遞物質的活動,可治療抑鬱症中的焦慮症狀。他提醒患者,除了定期服藥,可結合心理治療例如行為認知治療,調整導致焦慮的想法,並採取更有效調節情緒的行為反應。

葉沛霖醫生提醒: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所有預防及治療方法都有不同的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問題,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

▲葉沛霖醫生指出,透過多機制藥物,能精確平衡大腦神經傳遞物質的活動,有助治療抑鬱症中的焦慮症狀。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