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精神分裂症停藥或損腦功能 新一代藥物提高用藥依從性」

發佈時間: 2020/03/16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復之旅上,藥物治療必不可少,既有助控制徵狀,亦可預防復發。然而,藥物治療的成效,往往取決於患者的依從性。曾有研究發現,約五成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有按醫生指示用藥,不但削弱療效,也減低患者的生活質素。

停藥或導致惡性循環

精神科專科醫生沈君豪解釋,患者抗拒用藥的原因,大多與副作用與標籤問題有關:「第一代的口服和針劑藥物的副作用較為明顯,用後或會引致柏金遜徵狀,例如手震、肢體僵硬、坐立不安等,加上第一代精神科藥物較易引起疲倦、反應緩慢等副作用,他們會認為精神科藥物等同『懵仔藥』、『懵仔針』。有些患者則因為標籤問題影響了依從性,例如他們不想其他人看到自己用藥,擔心別人會覺得自己『有病』、『未康復』。」

不少患者誤以為,只要不用藥,就不需面對以上問題,卻沒有意識到,停藥可引致比副作用更嚴重的後果。「若患者不按照指示用藥,徵狀或會惡化,增加復發及再次入院的風險,當病情不受控,腦細胞就可能持續受損,影響認知功能,令患者忘記用藥,形成惡性循環。長久下來,除了降低患者身體功能及生活質素,也會加重照顧者的負擔。」

可按需要調整治療方案

沈醫生建議,如患者有以上的困擾,應與主診醫生討論,而不是自行停藥:「醫生會根據患者的情況調校劑量或轉藥。新一代藥物的副作用較輕微,甚少導致反應呆滯、手腳僵硬等情況,有助改善患者的依從性。部分患者或出現新陳代謝相關副作用,一般由醫生監察體重、血糖等指標便可。」

除口服藥物外,近年有一些長效針劑面世,患者可每兩至四星期,甚至每三個月注射一次,不用擔心每天在他人面前用藥。

現年46歲的陳小姐(化名)已確診精神分裂症20多年,她的被害妄想較為嚴重,常認為同住的家人要毒害自己,病情較差時,她不但完全不吃家中的食物,更會經常拍打家人。

起初,醫生為她處方了第一代口服藥,但她因為失眠自行停藥,病情很快惡化,每年須入院一至兩次。後來,醫生改為處方第一代針劑,惟礙於柏金遜徵狀,她又再拒絕用藥,令她多年來反覆發作,不斷進出醫院。

近年,醫生為她轉用新一代針劑,並持續與她進行心理治療,經過一段時日,醫患互信慢慢建立起來,她開始聽從醫生的建議用藥,也漸漸感受到新一代藥物的副作用較少,不再抗拒接受治療。過去幾年,她復發次數大大減少,雖然仍有輕微復發,但不需入院處理,只需在門診調校藥量,她與家人的關係也明顯改善。

精神科專科醫生沈君豪

(精神分裂症系列之三) (完結)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