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是本港婦女最常見的癌症,每 14 名女性,便有 1 人有機會在其一生中患上乳癌。有不少女士不煙不酒、飲食健康,但為什麼乳癌也找上門?其實,只要我們細心檢視一下生活習慣、乳癌家族史和成長歷程,不難發現自己不自覺地踩中某些乳癌風險陷阱。
年齡
乳癌與年齡有莫大關係,隨著年齡增長,患乳癌機會更高。翻查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公布2020至2022年三年乳癌數據,發現本港有超過七成的乳癌新症,於五十歲後才確診的。2022年女性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為58歲。近年乳癌更呈年輕化的趨勢,40多歲的患者亦屢見不鮮。
日常生活習慣
很多女性誤以為大部份乳癌是遺傳引致,所以如果家族成員沒有患過乳癌,就覺得自己屬低風險人士,缺乏動力定期進行乳房檢查。香港乳癌資料庫的數據顯示,約八成四受訪的乳癌患者並沒有乳癌家族史,患上乳癌可能與後天可改變因素有關。當中包括過重或肥胖; 缺乏運動,經常久坐;飲酒、吸煙;經常進食高脂肪食物;長期受壓;長期服用避孕藥或接受賀爾蒙補充療法5年以上。[1]
另外,女性在12歲以前初經及55歲以後停經;從沒有生育或在三十五歲以後首次生育,患上乳癌的風險亦會增加。
遺傳
誠然,研究發現,有直系親屬罹患乳癌的婦女,比沒有直系親屬患乳癌的婦女有較高的乳癌風險。因此,政府在2021年開展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將罹患乳癌屬高風險和中風險的,作出以下建議[2]﹕
乳癌風險高的婦女,即有以下其中一項風險因素,應徵詢醫生的意見,並每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包括帶有與乳癌相關的基因突變,例如BRCA1或BRCA2致病性基因突變;帶有某些強烈的家族乳癌或卵巢癌病史(例如有直系女性親屬,已確認帶有BRCA1或BRCA2致病性基因突變;有任何直系或旁系女性親屬同時患上乳癌及卵巢癌等);在10至30歲期間曾因疾病接受胸部放射治療,例如霍奇金氏淋巴瘤;或曾患入侵性或原位乳癌、入侵性乳小葉癌、非典型乳腺管增生或非典型乳小葉增生。
乳癌風險屬中等的婦女應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包括只有一名直系女性親屬曾在50歲或之前確診乳癌;或有兩名直系女性親屬曾在50歲之後確診乳癌。
其實,即使是屬於高風險群組,也不一定代表會患上乳癌。同樣地,被評估為較低風險的婦女,仍須關注乳房健康和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最重要是40歲或以上的婦女,每兩年進行一次乳房X光造影檢查,因為「及早發現,治療關鍵」。
[1] https://www.cancer.gov.hk/tc/hong_kong_cancer/common_cancers_in_hong_kong/breast_cancer.html
[2] https://www.cancer.gov.hk/tc/bctool/index.html
(本欄逢星期四刊登)
撰文:
霍何綺華博士
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
欄名: 乳過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