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情緒,從心開始:讓孩子學會擁抱自己的感受

發佈時間: 2025/04/25

接納情緒,從心開始:讓孩子學會擁抱自己的感受

在帶領親子靜觀小組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許多有趣的小故事,也讓我更深刻體會到「接納情緒」的重要性。藉著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分享這些觀察,並探討如何幫助孩子(甚至大人)學會擁抱自己的情緒。

有一次,我問小朋友們:「你們有沒有曾經感到傷心、生氣或害怕呢?」沒想到,許多孩子第一個反應是:「沒有!」甚至有個孩子非常認真地說:「我從來都沒有這些感覺!」聽到這裡,我不禁暗自笑了,心裡想著:「真的嗎?」

後來,我和家長們聊起天時發現,孩子們在外界環境中常常壓抑著自己的情緒,甚至不敢表達曾經歷所謂的「負面情緒」,希望努力扮演「情緒模範生」的角色。

那麼,我們應如何幫助孩子接納情緒呢?以下是幾個實用的小方法:

1. 真情分享個人情緒經歷,讓孩子打開心扉

其實,情緒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傷心、憤怒、害怕、不安……,這些所謂的「負面情緒」,和開心、興奮一樣,都是我們真實的感受。每個人總會經歷不同的情緒狀態,包括我們這些大人。當我在小組中分享自己的情緒故事時,孩子們才慢慢意識到:「原來導師也會有「生氣」和「害怕」的時候啊!」於是,他們開始願意打開心扉,分享自己的感受。q

2. 全心聆聽,不帶評價,讓孩子感到被理解

當孩子分享情緒時,我們可以試著全心全意地聆聽,不急著於給予建議或批評。有時候,孩子只是需要一個傾聽的對象,而不是一個「情緒修復專家」。

3. 建立練習靜觀的習慣,幫助孩子與情緒做朋友

透過靜觀練習,例如感受呼吸或身體感覺,孩子可以學會與情緒共處。我們可以告訴他們:「靜觀不是為了趕走不開心的感覺,而是學會和它們做朋友。」當孩子情緒起伏時,可以引導他們做靜觀呼吸練習,同時將手放在感到不適的身體部位上,關懷自己。

從「從來沒有」到「我也有情緒」

最讓我感動的是,那位曾經說「從來沒有負面情緒」的孩子,在小組活動結束前,終於小聲地說出了讓他害怕的事情。那一刻,我感受到他的成長,也看到了接納情緒的力量。

雖然「療癒.枕語」家庭為本精神健康計劃已接近尾聲,但我希望「接納情緒」的種子能在每個參與者的心中慢慢發芽。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我們都需要學會擁抱自己的情緒,因為這些情緒都是我們的一部分。

「療癒.枕語」家庭為本精神健康計劃旨在透過以「家庭為本」活動作介入,促進家庭凝聚力及提升家長、孩子和家庭的幸福感。如欲進一步瞭解更多親子身心健康小貼士,歡迎瀏覽新生精神康復會的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qLoT1iGvCfkMzmpPGqqaBI0HQLcnU-T0

(本欄逢星期五刊登)

撰文: 王昭穎 新生精神康復會 「療癒.枕語」家庭為本精神健康計劃計劃隊長
欄名: 身心靈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