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問九唔應的背後

發佈時間: 2025/04/11

十問九唔應的背後

親子關係及溝通是在心理治療中經常提及的課題。有不少父母表示子女不願意溝通,「十問九唔應」,縱使想表達關心,亦無從入手。

在溝通中,我們很自然會先感受到對方的情緒。父母面對子女的問題,如欺凌、拒課等,故然會擔心或有不同情緒。可是,如果父母的語氣表露過多負面情緒,子女便容易感到被批評及否定,又或避免表達情緒以免令父母更難受。因此父母先覺察及適度處理自己的情緒反應尤其重要。同時,父母需要明白很多問題未必出在子女身上,而只是反映在子女的行為上,子女亦可能因為面對的問題而有複雜的情緒,難以理解及消化,所以接納及安撫子女的情緒,才能接著對話和處理問題。

在對話時,父母可以好奇探問的形式了解子女所面對的問題。即使父母已經在其他人口中知道事情,也請耐心聆聽子女的說法;亦提醒自己對話目的在於了解,而不是急於尋找問題的成因及解決方法。父母可以把自己設想成朋友,以保持著有距離的關心,避免急著評論或提出意見。需要時,父母可以好奇探問,以澄清所理解到的,又或引導子女表達感受及想法,再保持耐性等待回應。最後,如果子女沒有因為父母的改變而有所不同,亦不需要氣餒,建立信任需要時間,子女會慢慢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納。

其實很多問題並非朝夕形成或可以解決,子女更期望父母耐心了解他們在問題背後所經歷的困難,陪伴他們解決。如果您或您的子女正面對情緒困擾,歡迎瀏覽網址:https://eclinic.hk,了解更多有關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心理e療站(eClinic)的服務。

(本欄逢星期五刊登)

撰文: 嚴雪玲 臨床心理學家及賽馬會平行心間心理e療站 臨床督導
欄名: 身心靈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