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還在

發佈時間: 2025/04/03

如果你還在

每次看到關於自殺的新聞,都會想起美國自殺防治中心的創辦人兼心理學家Edwin S. Shneidman提倡要關顧「自殺者遺屬」(survivors of suicide victim)。據估計,每一個自殺的人,便會遺下六個自殺者遺屬,即自殺者身邊最親近的人;他們感到極度哀傷,同時要面對內心交戰——在惋惜、困惑和難過中嘗試理解事情的始末,然而一切都只可以是猜測,已經不能確定答案。

「他那天是有一點不對勁,只是我萬萬沒想到他原來要去自殺。如果我再倍他多一會,他會否就會告訴我?」失去朋友的他帶着內疚的回想最後一次見面的細節。

「他走得輕鬆,遺下我和孩子怎辦……」失去丈夫的她感到生活像被大量的雜務淹沒,浮面的只有深沉的無力感。

事發突然,剛開始時還可以用超理智壓抑傷痛,處理後續事務。當事件漸漸沉澱,遺屬重新面對沒有逝者的空白,頓感失去方向。

「我還會時不時去他的社交頁面,看看有沒有更新,很希望這一切只是一場惡夢。」懷念朋友的他嘗試在網路上抓緊跟逝者最後的回憶。

「我仍然在付他的電話費……我會發短信給他,我不想他的帳號停用……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只是有時候忍不住用亡夫的電話回覆自己,連我都覺得自己好儍。」她不敢告訴親友她仍在向亡夫發短訊,怕被他們發現後切斷她唯一與亡夫的連結。

自殺的成因複雜,隱藏了的抑鬱症可能連當事人也不自覺,更遑論尋求身邊人的協助。讓我們對自殺者遺屬釋出更多善意,幫助他們療傷。

願逝者安息,生者安住。

(本欄逢星期四刊登)

撰文: 楊健恩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