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傻子

發佈時間: 2024/08/08

我不是傻子

剛送別上一位個案,電子螢幕顯示下一位求診者已經到達。忙碌的下午,我爭取會面前的幾分鐘先查閱下一位個案的病歷紀錄,了解轉介原因和背景資料,預算接下來大概的治療方向和計劃。

男孩早年被診斷為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現時在主流學校就讀中學,早前因為校園欺凌而情緒轉差,於是醫生將他轉介來臨床心理科。

「他們叫我傻子,我已經不斷澄清,但是他們還是一直如此稱呼我,非常煩人!」男孩向我吐嘈,十分虔敬地求教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爸爸在旁補充,此事已向學校老師投訴,然而經了解後校方認為此事僅為學生間互相調侃以及口頭禪,並非針對男孩一人的人身攻擊。

「但我又不是傻子,我不明白他們為什麼會如此誤會我!」我繼續引導男孩觀察、描述和命名他的情緒和想法。經過一番了解,除了感到被羞辱之外,原來更讓男孩感到委屈的是「被冤枉」。

除了社交障礙、偏執或重複的行為之外,自閉症患者的另一主要特徵是溝通障礙。與人溝通時,他們往往未能解讀別人的肢體動作、表情、語調等非語言信息,只能按表面的意思去詮釋,難以理解反語、譬喻及笑話等較抽象的語句。

男孩從字面上理解同學的說話,認為同學以為他有智力障礙,卻不理解欺凌者用意只在於取笑,並不在乎內容的真實。每當男孩非常焦急地澄清,幾乎要拿出醫療報告以證「清白」時,往往更加成為同學的笑柄,見他反應越激烈,就越雀躍地作弄他。

我利用社交故事,引導他綜合環境信息及其他重要資料,讓他想像別人的想法,審視同學的真的誤會他為智力障礙的機率,並教他分辨誤會和玩笑,也讓他了解他的激烈反應如何讓同學的取笑越演越烈。「原來如此!」當男孩建立了新的想法後,他豁然開朗,如釋重負。

雖然男孩的情緒得以舒緩,但除了提升其心智解讀能力外,長遠亦需預備他怎樣應對校園欺凌。例如,男孩平時可盡量與欺凌者保持合理且安全的距離,減少接觸,避免主動刺激或挑釁對方。當遇上挑釁或取笑時,應保持冷靜,若情況許可,可簡短而堅定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同時要留意別要過度反應,避免引致上述的反效果。若對方變得具攻擊性,則應先離開現場,向家長和學校尋求協助,以策安全。除了家校合作,同學間亦應多包容和接納彼此,長遠才能共建關愛校園。

 (本欄逢星期四刊登)

撰文: 鄧煒琪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