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歲的寂寞

發佈時間: 2024/04/26

十七歲的寂寞

「『我想我們以後還是不要在一起算了。』我向他道了再見,獨自回到家裏去。那天晚上,我又一個人在打空電話了……我真的想出家當和尚,把頭剃光算了,我從來沒有感到那樣寂寞過。」

在他的小說《寂寞的十七歲》中,二十出頭的白先勇刻劃了他對孤獨感的體會。青少年時期屬於性格發展、自我身份認同及價值探索的重要階段。大家可以細想一下,白先勇筆下的主角,整日面對著同輩的孤立排擠、社會價值對他的否定和家人對他未來的要求和束縛,是何等滋味?時至今日,有多少人仍然受困於這些令人扎心的境況?當一再被拒絕,又被要求達到各種期許,有多少年輕人會在夜闌人靜時感到空虛、寂寞、凍?

參考有關孤獨感的文獻,青少年的孤獨可分為社交關係的孤獨和親密關係的孤獨,而孤獨的感受取決於關係的質量而非關係的多寡。有研究指出多於七成的青少年受困於孤獨的煩惱,在各年齡層間比率最高。近年,該數字更有上升趨勢。

在跨國家(英、美、加)的學校研究中,最能預測中學生孤獨感的社會因素有-智能電話的流通與互聯網的通用(特別是社交媒體的瀏覽),其影響比其他傳統社經因素(失業、收入不均、出生率、生產總值等)更為明顯。

在心理層面,青少年較容易被以下三個因素影響而感到孤獨:

  • 1. 對親密朋友有較少的凝聚感 (Close friend solidarity)
  • 2. 對未來的可塑性感到無望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 3. 對他人的倚賴需求較大 (Dependency needs)

孤單寂寞對人的影響不只是一時的心裏難受,長期及高度的孤獨感,可能會引致抑鬱、焦慮等症狀,或是遊戲成癮、社交退避等行為問題。每個人對孤獨的感受都不相同,如果你或身邊的人正飽受孤獨煎熬,或受其他情緒困擾,希望學習社交與情緒管理的技巧,歡迎瀏覽網址https://eclinic.hk,了解更多賽馬會心理e療站(eClinic)的服務。

(本欄逢星期五刊登)

撰文: 劉子豐 新生精神康復會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身心靈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