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一名17歲無駕駛執照的北非阿爾及利亞裔少年,載着兩名同伴駕駛着一輛掛有波蘭車牌的平治汽車,被警察截停時不顧而去,因而被警察開槍射死,事件引致了法國多個城市的抗議及暴動,幾天內,700多幢建築物受損,多家超級市場及餐館被搶掠及破壞,連公眾圖書館及幼兒院也被燒,暴動也蔓延至原本與世無爭的瑞士。
無關保護少數族裔利益
示威甚至是暴亂,在法國並不罕見,但今次卻確有奇怪之處。過往的示威多與經濟因素有密切關係,例如2018年11月開始的「黃背心運動」,起因是為了抗議油價持續上升及燃油稅被調高;去年10月的罷工是要求加薪及抗通脹,今年3月的則是為了抗議法定退休年齡由62歲延至64歲。我們大可選擇認同或不認同這些抗爭是否合理,我生性勤勞,對人均壽命83歲的法國人堅持要62歲便退休甚感奇怪,但也明白他們是為了早點拿到退休福利,至於政府錢從何而來,他們一般不會理會。今次17歲少年被殺事件卻沒有明顯的經濟元素,勉強加入利益考量,頂多只能說法國的黑人及阿拉伯裔人民感到被歧視,故招致警察的過度反應。
種族歧視當然不對,這名少年死得也冤枉,但我看來,這是一宗使人同情的悲劇多於系統性的不公義。法國人要18歲才可駕車,警察見到一名少年駕駛着一輛波蘭車牌的豪車,哪能不生疑?少年則早已有多次無牌開車的前科,情急之下逃跑乃人之常情,但卻釀成殺身之禍。若在美國,這恐怕不是新聞,警察截停汽車時,司機雙手若不放在軚盤之上,警察便可隨時開槍矣。法國的司法部門一早已宣布會徹查此案,那名按足法國法律行事的倒楣警察已近乎崩潰,那些暴動還有甚麼意義?
我們若說暴徒在爭取或保護少數族裔的尊嚴與利益,也說不過去。他們對自己居住的社區也大肆破壞,照片所見,滿目瘡痍,誰人會得益?難怪死者的祖母也在大聲疾呼,暴徒行徑並不代表死者,要他們快點收手!
破壞情景如港黑暴翻版
此事既無明顯經濟誘因,法國的主流輿論甚至是死者家人也不認同暴徒在主持正義,那麼它為何發生?我們當然可以陳腔濫調的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找出多個理由作解釋,但據不少報道看來,此事顯然有人通過網上的社交媒體在煽動,連馬克龍也要求社交媒體幫忙找出誰是幕後黑手。縱觀暴亂中被拘捕的暴徒,平均年齡只有17歲,年輕的還只是12歲,正如法國的一些報道指出,背後的人把不易定罪的小孩推到前綫衝鋒,自己卻躲在後面,已成同類暴亂的常態。此種情境,飽歷黑暴之災的港人當然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但這顯然是不道德的!
若要猜測誰是幕後黑手,有兩種勢力恐怕是最為可疑。一是馬克龍的政敵,法國愈亂,他們下屆選舉勝出的機會便愈大。二是美方勢力,馬克龍主張歐洲要獨立於美國的指揮,這便犯了美國大忌,找個機會整整馬克龍,可起殺雞儆猴的作用,或順勢要他下台,豈不妙哉?反正顏色革命早已是美國的核心技能矣。
這次暴亂處處都顯露出與香港黑暴有共通地方。把街上磚頭挖出作武器,法國人大驚失色,香港人則覺得熟口熟面。到處縱火、無差別破壞,不正是香港暴徒攬炒策略的翻版嗎?
西方主流媒體的表現又再次使人失望。見到法國今次近乎無理性的破壞,他們不少也懂得持批判態度,但他們有為扭曲香港黑暴的報道而感到慚愧而道歉嗎?香港黑暴肆意破壞社區的程度更嚴重、時間更長,既然法國人民也對今次暴亂大為不滿,西方主流傳媒願意放棄雙重標準,也去反映港人對黑暴的深惡痛絕嗎?
社媒須設身份辨別系統
此次事件蔓延速度極快,這有如美國黑人佛洛伊德事件般,影響也是迅速傳播全國。這反映出在互聯網世界,社會事件隨時會失控,那些幕後黑手要小心了。
7年多前,我在本欄寫過篇暴徒以面罩蒙面才敢犯案的文章,今次法國的暴徒也是蒙頭蔽面的。蒙面的原因當然與隱藏身份逃避罪責有關,但其真正的含義卻不止於此。當時我引用Sandra Newman對面具及面罩的精神病學分析文章,原來帶上面具或面罩,可使人更會有無政府主義的傾向,又會使自己產生脫胎換骨變身為超級英雄的幻覺,他們的面罩一被除掉,被強光照射,便會打回原形驚慌失措。我們可把此等精神病學的發現推而廣之,以解釋為何在社交媒體普及後,極端主義行徑洶湧而出。在互聯網世界中,匿名發表言論等於戴上了面罩後行動。說了甚麼事也可無人追究,吹牛吹上天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在社交媒體亂發仇恨言論又不被追究,可成毒癮。
要減少極端主義的影響,不但不能將社交媒體作為法外之地,而且要確立身份辨別系統,使用者不能像戴了面具之人胡言亂語。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雷鼎鳴
科技大學經濟系前系主任
欄名: 雷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