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戶戶都有一個電飯煲,所以「煮飯」程序都差不多,只是洗米然後按掣就可以,反而食剩的白飯如何處理卻戶戶不同。過去兩個月大家在家頻密煮飯,早前有讀者問,食隔夜冷飯安全嗎?這要視乎情況。
情況1︰剩飯留在飯煲隔夜。不安全。穀物本身有種天然菌名仙人掌桿菌,當我們煮飯時,高溫100度可把菌殺死。但如果將吃剩的白飯留飯煲過夜,容易滋生有害細菌。基本上,煮熟的飯留在介乎4度至60度(通常稱這個溫度範圍為危險溫度區)超過4小時,細菌會倍增。直接進食這些隔夜米飯可能會令身體不適,通常24小時內會出現中度症狀如嘔吐及腹瀉。
情況2︰剩飯放入雪櫃隔夜。安全。吃剩的白飯回至室溫,再儲存於雪櫃4度以下,就能防止在危險溫度區停留超過4小時,翌日再食屬安全。
3個步驟處理剩飯:
第1步︰冷卻至室溫。食剩的熱食物,建議返回室溫或約21度後才放入雪櫃。以米飯為例,由於密度高及可長時間保留熱力,所以最適當處理隔夜飯的方法,是將飯薄薄一層置於平底碟或盤上,使熱力及蒸氣容易散發,再放入保鮮盒存放入雪櫃。
第2步︰低溫儲存。經過適當冷卻及存放密封容器內的熟飯,可用以下2個方法儲存:1、雪櫃存達3日;2、冷藏冰櫃儲存達3個月。
第3步︰正確翻熱。隔夜冷飯應翻熱至74度才可食用。基本上用微波爐、蒸爐、焗爐或直接放鍋子內翻熱也可以。確保米的內部溫度最少為74度;如果不確定,請使用食物溫度計。翻熱前,冰箱中的隔夜飯可放雪櫃下格解凍或在微波爐中解凍。
煮熟再冷卻 可降升糖指數
老人家常說隔夜餸或隔夜飯無益。當然,隔夜食物相比新鮮的味道稍遜,但不好味不代表有害。收起食剩的白飯除了環保之外,還能成功地將白米降低升糖指數。某些澱粉食物如薯仔和飯,煮熟後再冷卻,可將某些澱粉回凝過程轉化為抗性澱粉。抗性澱粉在消化系統中有「抗」被消化功效。經過雪櫃隔夜的白米中的抗性澱粉,在消化過程中不被消化,最終會抵達致大腸,成為了益生元供應養分給益生菌。抗性澱粉對身體提供多項益處,除了防止血糖飈升之外,還能改善胰島素抗性。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曾欣欣
註冊營養師、代言人、作家。Facebook專頁︰曾欣欣Gloria
欄名: 欣欣食乜嘢
-
凍齡女神丨43歲凍齡女神陳自瑤晒完美體態狀態驚人 公開3招keep住零贅肉身形 |
|
-
艾威太太病逝|艾威太太病情惡化等不及換肝 病逝終年61歲 艾威發長文悼愛妻:你的善良溫柔一直都在 |
|
-
-
Sick問識答|濕疹發作用「天然」偏方止痕? 醫生解構成效各異勿亂試 |
|
-
灣仔奪命車禍丨奪命車禍釀兩死女司機認睇錯燈判囚2年 整形名醫何維新遺孀:難以置信 |
|
-
減肥大作戰|被嘲身形發福脂粉味濃 45歲前TVB當紅小生修身成功獲封「顏值天花板」 |
|
-
保單逆按自製長糧 | 充裕退休儲備 + 保障家人GET!(附個案說明) |
|
-
-
-
胸悶、頭脹、手腳麻痺?黃祥興不靠藥物 1個月拆走血管炸彈 重拾醒神健康 |
|
-
私密處痕癢、灼痛、異味來襲 Grace教路:每日1粒解決「私密」問題 |
|
-
-
唔止面黃 生痘痘 長期攰都可能肝損傷 黃祥興逆轉肝機能 慶幸及早護肝 |
|
-
您也可能喜歡...
-
低脂飲食 vs 低碳飲食 大型研究揭1種方法更有效逆轉脂肪肝
|
-
研究揭維他命K補充劑減少晚間小腿抽筋 營養師教揀啱產品
|
-
聖誕假是否一定要食早餐? 何時進食早餐視乎4個情況
|
-
哈佛研究:食黑朱古力減糖尿病風險 營養師揭真正黑朱4大特點
|
食隔夜飯無益?3步驟處理食得安心
食隔夜飯無益?3步驟處理食得安心
家家戶戶都有一個電飯煲,所以「煮飯」程序都差不多,只是洗米然後按掣就可以,反而食剩的白飯如何處理卻戶戶不同。過去兩個月大家在家頻密煮飯,早前有讀者問,食隔夜冷飯安全嗎?這要視乎情況。 情況1︰剩飯留在
https%3A%2F%2Fskypost.hk%2Fcolumn%2Farticle%2F3273004%2F%E9%A3%9F%E9%9A%94%E5%A4%9C%E9%A3%AF%E7%84%A1%E7%9B%8A%EF%BC%9F3%E6%AD%A5%E9%A9%9F%E8%99%95%E7%90%86%E9%A3%9F%E5%BE%97%E5%AE%89%E5%BF%83
https://skypost.hk/column/article/3273004/食隔夜飯無益?3步驟處理食得安心
https://resource01-proxy.ulifestyle.com.hk/res/v3/image/content/3270000/3273004/20220610JFN006__20220610_L.jpg
https://resource01-proxy.ulifestyle.com.hk/res/v3/image/content/3270000/3273004/
生活副刊
健康
007
3273004
503
514003
生活副刊
com.hket.sp.model.v2.FormalTag@321f3c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