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儀
楊美儀

與細菌共生

發佈時間: 2020/02/28

與細菌共生

有位染有潔癖的女友,因為常自備餐具,炎夏都戴手套、戴帽,過分神經質令友儕不跟她交往了。失去聯絡十幾年,竟然最近收到她的電郵,拜託我代購防疫物品。三藩市灣區一帶所有商店的口罩早已售清,連各大醫院也把存放物資的倉庫上鎖了,甚至灣區醫院的藥房再也找不到口罩蹤影。對於這位潔癖友,我是有點擔心的,她早已自我隔離十多年了,我還以為她已人間蒸發。

現在是疫情關鍵期,聞「菌」色變,不少人一直視細菌為敵,對細菌存有負面想法。其實細菌與病毒是有分別的,細菌能自我繁殖,而病毒需要靠寄主來繁殖,寄主包括人、動植物或細菌。病毒有害,細菌則有好有壞,以乳酸菌為例,可調整腸菌平衡,抑制病原菌繁殖。過度排斥細菌也會令人生病的。

人類自出娘胎就跟微生物為伍,一生擺脫不了和細菌共生的命運。人體各部位都提供了微生物各種形式的生存環境,各人有各人專屬的菌叢,也是形成各人體味不一的原因。

有化粧習慣的人皮膚上的微生物比素顏的更多樣性,那又並非絕對壞事。歐洲學者曾研究發現,皮膚上細菌種類較多的人比有大量細菌但細菌種類偏少的人,較不容易吸引瘧疾蚊子。

那麼,哪些人有較多樣的菌叢呢?美國俄勒岡大學實驗指出,活躍的人較容易跟人交換彼此身上的微生物,皮膚上菌叢較多樣化,相比較常獨個兒或御宅族,就平均值而言是較健康的。

長期使用消毒殺菌的清潔劑是否好事?把皮膚上的細菌趕盡殺絕會有甚麼隱憂?這是對抗病毒以外,另一令人值得憂慮的問題。(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楊美儀 美國認證專業美學家、 HerbalGram創立人、大韓民國忠清北道榮譽大使 angela@herbalgram.us
欄名: 緣來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