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孝忠
馮孝忠

禪在日常生活中

發佈時間: 2020/01/03

禪在日常生活中

在一個聚會,聽一位寧波車說,蘋果教主喬布斯臨終時其中一句話,是他對沒有活得圓滿的生命(to live fully)感到遺憾。他有跟隨過一位日本曹洞宗的鈴木俊隆禪師學過冥想和禪坐,有助於他超越當時一般人的思維而創造了智能手機。可能他對自己只把禪修應用在紅塵,沒有追尋禪的解脫真理而嘆息吧。

不過,禪修和冥想對他設計出超時代的智能手機是有直接關係的。最近看了一個金融科技的報告,內容有提及人工智能設計和不少初創企業的持續演變,其實不是基於過往數據、知識和現況,而是跳出經驗的框框,基於內在的洞察力、信心和智慧,而衍生的創意。這也是《金剛經》所說和勸修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一種世俗成就吧。

禪修的目標不只是在打坐時產生正念和覺醒,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顯現明心見性、「本來面目」、不為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主導行為。《那先比丘經》有一個主題是「一心制意」,我們沒有任何能力控制世界,讓他不去干擾你,但我們卻十分有能力去控制我自己的心意,使之不馳於外物,不被外物奴役,不與外在世界相刃相靡。

所以無論社會氣氛如何緊張、分歧甚至撕裂,人心如何煩躁不安,修行人應該保持內心的清明,不為所動,對人保持慈悲和關懷,態度友善,言語溫馨,面帶笑容。雖然未必能改變族群的共業,也不會增加其他人的嗔心,和社會整體的煩惱和熾熱。

在佛教雜誌《溫暖人間》了一法師在一篇名為「情緒管理」的文裏提議掌握情緒的四個步驟︰一、確認真正的感受,針對情緒提出問題;二、不要因為預設立場,而扭曲事情的真相;三、要了解主要情緒背後真正存在的信息;四、修正經常用的負面詞語。

禪宗的修行就是為了能看到一切事物的「空性」,《心經》開始就說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自然就會衍生無我,不執着,不為情緒牽動,認清真相的智慧。覺醒和正念是方法和過程,無論我們最終信佛與否,也應該有精神上的層次才能「離苦得樂」。

(本欄每月首周五刊登)

撰文: 馮孝忠 太平紳士,現任恒基兆業首席財務總監,並擔任多項公職。佛教徒,專修淨土法門。
欄名: 在世佛學,如此,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