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可能都試過因胃酸倒流而感到不適, 有調查更發現大約每10人當中就有1人患上,不過出名勤力捱得的香港人,遇上這種乍看只屬小問題的病症,往往採用「拖字訣」,或隨便買些普通胃藥「頂硬上」,將胃酸倒流視作等閒。這種錯誤觀點原來會對健康構成看不見的危機,因為一旦延誤治理,有可能導致食道黏膜出現細胞變異,甚至有機會演化為「巴洛氏食道症」,大大增加患上食道腺癌的風險。
胃酸倒流的正式學名為胃食道反流症(GERD),病理成因是由於食道括約肌出現鬆弛,未能發揮原有的緊閉作用,或因食道蠕動能力衰退減弱、懷孕或肥胖令腹部壓力增加,最終導致胃酸倒流入食道,引致食道發炎、胸口灼痛、喉嚨痛等徵狀。養和醫院腸胃肝臟科中心主任陳安安醫生指出,此症多數與生活壓力、不良飲食習慣如每餐吃得太飽、睡前進食宵夜、進食辛辣及刺激性食物,以及煙酒習慣有關,造成胃酸分泌過多,結合病理成因便引起胃酸倒流情況。
典型徵狀火燒心
怎樣才知道自己是否患上胃酸倒流?陳醫生解釋,此症的徵狀有許多種,最典型的是心口灼熱,即常被稱似「火燒心」的不適。不過她強調,並不能單憑有否出現「火燒心」徵狀作判斷,因為部分患者只會出現一些「非典型」徵狀,例如胸口痛、喉嚨痛、聲音沙啞或咳嗽等,並因此在患病初期錯誤求診於心臟科、耳鼻喉科或胸肺科等,經過一段時間才得悉原來徵狀乃由胃酸倒流所引致。
陳醫生續指出,延誤治理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健康影響,如只屬一般的功能失調,即胃酸並未對食道造成損害,通常只會帶來身體不適及情緒不安,感到生活質素有所下降,影響屬較為輕微。另一類是倒流的胃酸已侵擾食道一段較長時間,繼而造成不同程度的食道炎,嚴重的食道炎更會引致食道潰瘍或食道癌。陳醫生補充,大部分發生在食道下方(即連接胃部的一方)的食道腺癌,都是由胃酸倒流演變而成,至於發生在食道上方(即連接口腔的一方)的食道鱗狀細胞癌,則多數與吸煙及進食辛辣及過熱食物有關,與胃酸倒流並無關係。
癌前病變巴洛氏食管症
另外,長期胃酸倒流還有機會演變成一種稱為巴洛氏食管症(Barrett esophagus)的食道細胞病變。陳醫生指出,這是由於食道上的鱗狀細胞,為保護自己而變異成柱狀細胞,日積月累就會演變成巴洛氏食管,屬於癌前病變的一種。有醫學研究發現,約有一半食道腺癌乃由巴洛氏食管演變而成。換言之,若不及早治理胃酸倒流問題,即等於漠視患上食道腺癌的風險。
{{hket:inline-image name="IMG_0700.JPG"}}{{/hket:inline-image}}
一線藥物PPI 抑胃酸分泌
至於藥物處方上,陳醫生解釋,現時最常用的一線藥物是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簡稱 PPI),用以抑制胃酸分泌,可在較短時間內協助患者控制病情。醫生會視乎個別情況,決定處方的時間和劑量,一般來說,在 1 至 2 個月內便會察覺胃酸倒流的徵狀顯著消除。不過,她提醒懷孕婦女並不適宜使用 PPI,求診時宜與醫生事先溝通。另外,亦有個案在服用 PPI 一段長時間後,徵狀改善情況仍然不理想,這可能是因為病人本身還有其他發病源頭並未解決,例如患者在情緒影響下,無法戒除酗酒習慣,當然會令療程事倍功半,這時候便可能需要同時尋求其他診治,多管齊下地進行治療了。
對於一些已服藥逾年、治療效果不理想的長期患者,亦可考慮進行一種稱為「腹腔下胃底摺疊術」的微創手術,以收緊連接食道與胃部的肌肉賁門,方法是在病人腹部開6個小孔,透過腹腔鏡先把胃底與脾臟的血管分開,然後修補橫膈膜的裂孔,再把胃的上部包圍食道,令胃部壓力增加,從而收緊下食道已鬆弛的括約肌。
{{hket:inline-image name="ThinkstockPhotos177268707.jpg"}}{{/hket:inline-image}}
源頭著手良好生活習慣
最後在日常生活方面,陳醫生建議大家,若想遠離胃酸倒流,必須從源頭着手作出預防,包括改善飲食習慣,例如奉行少食多餐、減少進食宵夜、戒絕煙酒和辛辣食物等,平日亦應保持輕鬆愉快心境。
如有情緒問題困擾,更應及早接受診治或輔導,不可透過暴飲暴食或飲酒來紓壓, 損害胃部及個人健康。
【急性胃炎VS慢性胃炎 伴隨危險訊號恐患癌?【養好你的胃】】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373818/
【胃酸倒流不容忽視 或引致食道病變生癌】▼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196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