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灸冬病夏治 預防哮喘腸胃病

發佈時間: 2018/07/16

三伏天灸冬病夏治 預防哮喘腸胃病

又到一年一度「三伏天灸」治療的時候,明天(17日)就是「初伏」時間。「天灸」療法是中醫傳統外治療法之一,可預防哮喘、鼻敏感及胃痛等寒性疾病發作,中醫有云︰「夏養三伏,冬補三九」,若錯過了冬天「三九」,就要好好把握夏天「三伏」。

辛溫助陽藥貼 增強免疫力

上醫堂創辦人兼註冊中醫師張勇指,天灸是中醫的一種針灸療法,透過具辛溫助陽作用的藥貼,貼於人體特定的穴位,再利用藥貼刺激穴位,使之充血及發熱。他指,三伏天灸分「初伏」、「中伏」和「末伏」,貼藥日期分別為本月17日(初伏)、27日(中伏)及8月16日(末伏),「是夏天最熱、陽氣最盛、陽中之陽的日子,亦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日子。」他並指,夏天進行三伏天灸,可增強人體免疫功能,並預防冬天的哮喘、咳嗽及感冒等寒症。

張勇指,由於藥帶溫性,故敷貼藥物的過程中,或會令皮膚出現發紅、發熱或敏感現象,如起水泡及痕癢。不過,他表示,此乃正常現象,「一般每次敷貼不超過2小時,惟皮膚敏感者則需注意時間,敷半小時至1小時,小孩則敷貼不多於1小時,由於小孩的皮膚較幼嫰,若感到痕癢,便要即時拆掉,勿死頂。」他亦提醒,濕疹患者雖可進行天灸,但要視乎其濕疹症的嚴重程度。

按病痛體質 刺激不同穴位

本港不少人也會進行天灸,張勇指這是由於氣候變化,令空氣變得污濁,較易令人患鼻敏感、咳嗽及氣管敏感等呼吸道系統疾病。他指,本港最常見的疾病為慢性疼痛、亞健康體質、呼吸系統疾病及夏季常見疾病為消化系統疾病,「因夏天多吃生冷食物,易引致腸胃問題。」他表示,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會出現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鼻敏感、易感冒或寒咳(敏感咳)等症狀,應取大椎、定喘、肺俞、腎俞、膏肓、氣海及足三里穴;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則會出現脾虛、容易腹痛、腹瀉或消化功能差,常取大椎、肺俞、腎俞、脾俞、大腸俞、關元及足三里穴。

亞健康體質較易出現四肢冰冷、怕凍、尿頻、腎虛、失眠或易疲勞,可取大椎、肺俞、膀胱俞、肝俞、腎俞、命門、足三里、三陰交、關元、氣海及血海穴;慢性疼痛患者會出現關節腫痛、風寒痹痛或頸背腰腿痛,可取大椎、肺俞、腎俞、肝俞、命門及腰眼穴。

敷貼期間 勿暴曬及劇烈運動

張勇補充,「三伏天灸」使用的藥貼包括肉桂丶小茴香丶白芥子丶延胡索丶細辛丶甘遂丶蒼朮及補骨脂等,再加生羗汁丶蜜糖丶丁香及麻黃作調配。他並提醒,敷貼期間應減少出汗,不宜在陽光下暴曬或從事劇烈運動,亦不宜處於低溫空調環境中;取下藥貼後,可用溫水擦拭局部皮膚,3小時內不可洗澡,貼藥當日忌沖凍水涼或游水。

他又指,部分人士貼藥部位皮膚色澤或會變暗,約3至4周便會自行消退,惟極少數人貼藥後局部皮膚會留有疤痕。

記者︰李嘉嘉

編輯:林子豐

美術:熊偉然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