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港人對「肥胖」有認知誤差
肥胖症聯盟籲制定政策預防胖症

發佈時間: 2025/08/28

香港人對肥胖的認知,存在落差:近七成受訪者不視肥胖症為疾病,三成三BMI超過25的肥胖人士僅自認「微胖」,更令人意外的是,七成體重正常者竟自覺過胖。香港關注肥胖症聯盟強調,肥胖症並非單純個人選擇,而是一種複雜的慢性疾病,需透過跨專科合作、政策支持及公眾教育,協助患者實現更健康人生,並呼籲社會各界正視肥胖症,協力採取行動、並制定政策預防相關併發症。

香港關注肥胖症聯盟於2025年5月委託獨立機構進行調查,訪問了509人,發現近四成受訪者屬超重或肥胖(BMI ≥ 23),其中近兩成受訪者BMI達肥胖水平(BMI ≥ 25),另有約兩成人屬超重(BMI 23 - 24.9);在BMI達肥胖的受訪者中,3%認為自己無肥胖問題,33%認為僅「少許肥胖」。超重群組中,則有26%表示無肥胖問題。

調查亦顯示,逾七成BMI低於23即屬適中或過輕的人士,卻竟又自認肥胖。不過,這班受訪者中,有22人腰圍超標(男性>90厘米,女性>80厘米),包括14名女性及8名男性,即8%BMI合格人士但腰圍超於理想水平,他們會較容易因無明顯體重問題而忽視肥胖引致的健康風險。

肥胖問題需全面診斷

肥胖除影響外觀亦同時影響健康,不過調查發現近七成受訪者不視肥胖症為疾病,但事實上近八成BMI超重或肥胖的受訪者患有長期病,最常見為高血壓、高膽固醇及糖尿病,唯37%人認為長期病病情與肥胖無關。香港關注肥胖症聯盟 ─ 香港肥胖學會創會會長兼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袁美欣醫生表示,調查反映港人對肥胖問題的常見認知誤區及管理體重盲點,提醒BMI無法量度體內脂肪水平、分佈情況或健康風險,需結合腰圍、體脂百分比及臨床評估,全面診斷「臨床肥胖症」。

減輕5-15%體重可顯著改善健康

事實上,肥胖與最少224種疾病相關,香港關注肥胖症聯盟 ─ 香港肥胖學會前主席兼外科專科徐俊苗醫生指出,市民減輕5-15%體重已可顯著改善健康,單是減重5-10%可帶來代謝改善,減重10-15%或以上,可對慢性疾病產生積極影響,如降低血壓、改善血糖及減輕關節負擔,呼籲社會大眾透過改變生活習慣、醫生處方藥物或手術等改善體重及健康情況。

倡設立多學科減重門診

香港關注肥胖症聯盟 ─ 香港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主席兼外科專科黃健鴻醫生表示,調查顯示的認知不足及低求醫意願,凸顯肥胖症作為公共衛生議題的迫切性,建議政府推行基層醫療肥胖症篩查計劃,設立更多多學科減重門診,提供個人化減肥方案,結合營養和運動指導、心理支援、藥物治療及減重手術治療;另外亦建議參考WHO 建議,將新型減肥藥物納入香港基本藥物清單及納入資助,進一步加大力度壓低本港肥胖及超重率,改善市民健康。

有鑑於市民對肥胖症的普遍誤解及缺乏全面政策支援肥胖症患者,香港中華醫學會、香港肥胖學會、香港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決定合作組成香港關注肥胖症聯盟,香港關注肥胖症聯盟 ─ 香港中華醫學會會長兼呼吸系統科專科陳真光醫生表示,期望聯盟日後能致力於聯合不同界別,提升公眾對肥胖症的科學認知,推動基層檢測及醫療資源可,幫助肥胖症患者改善健康,活出更優質人生。

{{hket:inline-image name="2.JPG"}}{{/hket:inline-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