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若善健談】顧「類」重重

發佈時間: 2024/05/31

每當天氣轉變,來求醫的濕疹病人就特別多。濕疹的學名是「異位性皮膚炎」,其發病率跟遺傳基因息息相關。例如,部分人由於基因缺陷,體內的保濕因子神經醯胺合成不足,繼而影響皮膚屏障功能,同時亦會令T淋巴細胞過度活躍,釋放大量炎症因子。如父母或近親有過敏病史,子女患濕疹的風險也會增加。此外,致敏源等環境因素,以及壓力大等健康狀況,皆可誘發濕疹。

然而,不少家長在孩子患上濕疹時,會先行尋求另類療法,而非及早求醫。因為他們或誤以為,皮膚科醫生只會處方類固醇,擔心類固醇的副作用及會對其產生依賴性。其實除了類固醇,治療濕疹的方法有很多,如非類固醇藥物。醫生是會根據患者的情況,推薦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醫生在診斷時,會綜合考慮患者的濕疹面積、紅腫及脫皮情況、皮膚增厚程度等,將病情分為輕度、中度和嚴重。對於輕度患者,大多建議從改善生活習慣著手,盡量避免接觸致敏源,並勤加保濕。而對於中度濕疹患者,通常會處方類固醇藥膏作短暫使用(一般為五至七天),以迅速減輕病情,其後再轉為非類固醇藥膏治療。若孩子年幼,皮膚薄,非類固醇藥膏會是更安全的選擇,三個月以上的嬰孩即可使用。至於嚴重濕疹患者,或需更高級別的治療方法,包括光學治療、口服免疫系統抑制劑、生物製劑及口服小分子藥物等。

對於經常復發的濕疹患者,可考慮在減輕炎症後的一兩個星期,轉用非類固醇藥膏兩至四星期。隨著病情改善,用藥的頻率可以逐步減少,從每天兩次逐漸減到每天一次,最終減至每週兩次。這種積極的預防性治療可顯著減少濕疹復發的次數,減輕病發時的不適和感染風險,長遠地會降低使用類固醇的頻率和劑量。

值得一提的是,避免抓撓對濕疹管理至關重要。抓撓雖能暫時緩解瘙癢,但卻會激活白血球,釋放炎症因子,導致愈抓愈癢,甚至抓到皮破血流,增加感染風險,最終會形成惡性循環,加劇濕疹病情。除了使用藥物或溫和拍打法去減輕患處的癢感,也要好好控制環境的致敏原、溫度及濕度,適時保濕,才能為皮膚提供較理想的康復條件。

撰文︰陳俊彥醫生
皮膚科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