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腸病毒︱4至6月腸病毒高發期可致手足口病喉嚨劇痛 醫生強推1水果修復:維他命C之王

發佈時間: 2024/05/21

4至6月份是腸病毒高發期,要小心預防!根據香港衞生署網站資料,腸病毒可引致多種疾病,包括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等,會出現喉嚨劇痛、口腔破洞、手腳出疹症狀,令人苦不堪言。有醫生就建議,若感染腸病毒後,可多攝取5類食物,加速傷口修復。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牛皮癬、濕疹、風癩大不同?醫生拆解3者差異+治療方法

{{hket:ul-video id="10671"}}{{/hket:ul-video}}

台灣小兒科醫生傑登在Facebook專頁「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發文分享,指感染腸病毒後引起的其中一種疾病「疱疹性咽峽炎」,主要症狀通常為頭2、3天喉嚨會出現一大堆破洞,導致喉嚨劇痛難以下嚥,不吃不喝容易造成低血糖和脫水。這時,要把握「只要吃得下,想吃什麼都可以」的原則,選擇吃「甜、軟、冰涼」的食物,通常較能下嚥。因此,偏小孩口味的美食例如布甸、雪糕、乳酪、放涼的蒸蛋及豆腐,都可以把握機會進食。

5類食物營養素加速傷口修復

若病發幾日後病況有所改善、稍能吞嚥,想再加速恢復,傑登分享可多吃5類富含不同營養素的食物,包括含有優質蛋白質、維他命A、C,鋅及Omega-3,均有助口腔破洞及手腳紅疹的修復,甚至對日常跌打損傷也有幫助。其中一款水果更被喻為「維他命C之王」,非常推薦嘗試:

  • {{hket:inline-image name="4314.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5.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6.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7.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8.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9.png"}}{{/hket:inline-image}}

酒精消毒未能有效消滅腸病毒

根據香港衞生署網站資料,腸病毒主要是由4種病毒組成,分別是「柯薩奇病毒」、「伊科病毒」、「腸病毒」及「小兒麻痺病毒」。它可引致多種疾病,比較輕微和常見的如手足口病和紅眼症,但亦可引起較嚴重的疾病如肌肉麻痺、心肌炎、無菌性腦膜炎等。

而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曾在公開講座中提及,市民常用的70%或以上酒精,對幼兒間流行的鼻病毒和腸病毒殺滅能力低,可能要花5分鐘才殺死,用酒精搓手液亦未能避免感染,加上幼童很難跟足防疫指引、大多無戴眼鏡,可周圍觸摸環境後再摸眼而感染。

衞生署指出,由於酒精未能有效殺死一些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如腸病毒71型),酒精搓手液並不能代替使用梘液和清水潔手,提醒市民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乾淨毛巾或抹手紙抹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