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纖維肌痛症|患罕見病全身無間斷疼痛 港媽嘆生仔比發病輕鬆 「這是看不見的殘疾!」

發佈時間: 2024/02/05

「你的手在痛嗎?你手背紅了。」Kristiana、Ming和Angel問阿書,阿書揉揉手背說「OK」。四人同患纖維肌痛症,每天無間斷經歷全身疼痛。正因同病相憐,只看小動作便知病友正在捱痛。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冬春遊日恐有哮喘危機? 醫生拆解旅行4大誘發因素

{{hket:ul-video id="10056"}}{{/hket:ul-video}}

纖維肌痛症俗稱「公主病」,因患者常被誤會裝痛愛抱怨而得名。阿書和病友都經歷過被家人朋友質疑「郁啲就嗌痛」,也經歷過求醫多年無法確診的沮喪。病友間能明白彼此的痛,對病人來說已是莫大支持。

「這是我成立病人自助組織的原因。」阿書說,現時「香港纖維肌痛症會」約有20位會員,大部份為患者。組織的目標遠不只圍爐互「呻」,更是為了推動醫生和公眾認識纖維肌痛症,讓病人得到合理的醫療支援以及社會同理。

  • {{hket:inline-image name="clickpic_600_600_102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3.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3.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4.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1.jpg"}}{{/hket:inline-image}}

生BB比纖維肌痛症輕鬆

纖維肌痛症的主要症狀為全身廣泛疼痛與壓痛,有指與遺傳有關,但醫學上仍為成因未明,女性的發病率比男性高。纖維肌痛症需以排除法來確診,病人或須到不同專科求診,確診時間可能長達數年至十數年,令病人身心俱疲,造成經濟負擔。

80後的阿書,開朗愛笑,喜歡運動,原為小學教師,任教中文及體育。她回想人生第一次發病在中七考公開試期間,「當時我伸一下懶腰,突然全身僵硬,動不了,連彎腰都不能。媽媽說去醫院也沒有用,因為她曾因類似情況而求醫,也只獲處方止痛藥。我只能等到身體不痛。」全身疼痛的頻率愈來愈密,更開始影響日常生活,「上堂時專注工作會忘記了痛,一下課就痛到連站立都沒有力氣。有次一位學生很開心抱了我一下,我痛得大叫要她放手。又有一次早上起床就痛,坐下、躺卧、站着都痛,只有半跪姿勢稍為好一點,於是我半跪了一個早上。」阿書笑說因長期疼痛已能仔細分辨是肌肉痛、神經痛、血管痛、皮膚痛還是骨痛。因為帶痛教學實在太累,阿書現在暫時辭去教職。

阿書講述病發時疼痛的情況,Kristiana、Ming和Angel無不點頭表示有相同經歷。問四人受訪此刻是否在痛,她們都說「一直都在痛」,但看她們神態自若,好像不是一回事似的。「我常說這病是『看不見的殘疾』。」Ming嘆氣說。

「這病使我們的忍痛能力比一般人高,一年前我生小孩,連陣痛發生都不知道,還以為只是肚子有點不適,跟平日身體疼痛程度差不多。」Ming笑說當時臨盆在即,仍懵然不知,「奶奶有經驗,知道我馬上要生,她立即和我到醫院,直接把我推進產房。醫生說我當時子宮頸已開到8度,可以即時生產,我還以為是假宮縮。」自然分娩的痛楚在醫學上被定為「最高痛感」,子宮頸開到達6至8度已經令人痛得難以忍受。

宮頸擴張期對首次分娩的產婦一般需要10至13小時,醫生表示痛症令Ming的耐痛程度提高,她的宮頸開至8度才開始感受到痛楚,最後她只用一個半小時生產她第一胎孩子。「生產過程中,陣痛會痛一陣又停一下,我還好奇『怎麼突然完全不痛?』,平日我廿四小時每分每秒都在痛,陣痛竟然有得抖?生小孩比我平日病發時的痛楚還輕鬆呢!」Ming大笑說。Ming的經歷令家人頓時明白她日常的痛苦,「奶奶跟我說,她終於明白平日我有多痛,也心疼我每天捱痛。」Ming在生產後,身體疼痛竟大大減輕至消失,有研究指這可能與懷孕期間卵巢激素增加有關,但此說法仍未有完整數據證實。

朋友、家人無法同理  揶揄說話最難受

「郁啲就嗌痛」、「王子病」、「係咪扮病唔返工咋?」是纖維肌痛症患者聽得最多的說話,令患者感到相當委屈。旁人無法理解,為纖維肌痛症患者帶來多一層的痛苦。

阿書的家人也不能理解她的苦況,「有家人見我籌辦病人自助組織,還不斷問我『你有病?你有病?』,我唯有笑說『或許這病是遺傳自你呢』,家人才閉嘴。」阿書說。任鋼琴及豎琴老師的Kristiana也感受甚深,「我最痛時連沖涼的水點打在身上,都像被錐釘子錐下來。當我痛得彈不到琴,家人仍然覺得我只是『骨痛』。有時跟朋友提起病情時,他們會說『都唔係好痛啫,我返工都周身痛啦』。」Kristiana嘆氣道:「其實不少醫生都說不太了解此病,一般大眾不明白我們也很正常。這麼多年,我也看化了。」

阿書指協會現時有一位會員為照顧者,因為不認識此病,曾對患病兒子說過以上的話,「她認識我和其他患病會員後,知道這個病真的會出現劇痛,她為誤會了兒子感到十分後悔和自責。」

十年後終確診  醫生稱不認識纖維肌痛症

阿書回想約17歲首次病發,但直至30歲才被確診;Angel 12歲病發,24歲確診;Ming 8年來於公立醫院不同專科求診,仍未能確診。難以確診、沒有專科跟進亦是纖維肌痛症病人的一大困擾,除了對身體疼痛感到困惑外,亦難以向他人解釋自身情況。

阿書有如「人球」般在不同專科中打轉,她求診骨科,進行MRI、X光等身體檢查也找不到病因。「我又看過風濕科,驗血後醫生指我沒有類風濕因子,就不收我這個症。」不斷吃「閉門羹」,阿書只能尋找其他療法,例如中醫、針炙、推拿等,但都沒有進展,「直到排期天水圍醫院痛症科,我排了三年零八個月,終於見到醫生。他為我做壓痛點測試,18個壓痛點,我幾乎一半以上都覺得痛,終於確診纖維肌痛症。那一刻我感到釋懷。」阿書大嘆一口氣,「起碼我知道這是個病,而不是無端發痛。向別人解釋時,他們也較容易理解。」即使確診,但醫生向阿書坦言不太熟悉此病,建議她搜尋外國資訊。「因為無其他治療方式,醫生說覆診也不太有用,每兩年覆診一次就夠了。」

Ming亦曾向不同公立專科醫生求診,但毫無進展,之後她求診精神科私家醫生,確定疼痛是物理層面而非精神問題所致。她也試過找運動治療醫生,改善了關節活動能力,但是疼痛依然;及後她求診麻醉疼痛專科私家醫生,但醫生的說話卻叫她難受,「他見我的手能舉高,竟說『我看你的情況也應該不算很痛,可能只是痛風疾病,不是纖維肌痛症。』」其後Ming向免疫系統科私家醫生求診,醫生為她進行排除法診斷,初步認為是纖維肌痛症,「但醫生指不太認識此病,建議我再到其他專科求診。我現在公立醫院重新排期,需時兩年。」

全港2萬名患者  確診、治療「靠彩數」

Angel的情況比二人更迂迴, 小學六年班時Angel被同學欺凌以及家中發生巨變,令她從開朗少女變得憂愁,漸漸不願進食,同時出現全身疼痛。「我被送進醫院,那時在兒童病房,有位精神科醫生斷定我患上厭食症,於是安排我進精神病院治療,他甚至指我的疼痛都是精神問題所致。」自此Angel只能循精神病的方向治療,進出精神病院十多年,身體疼痛則全無改善,精神病人的身份令Angel遭旁人歧視外,連家人都不願相信她身體劇痛,十多年來Angel身心飽受煎熬。直至數年前經另一位醫生轉介痛症科檢查,Angel終於確診纖維肌痛症。「醫生為我進行壓痛點測試,我幾乎全部位置都痛。」確診後Angel透過復康會知道阿書籌辦病人自助組織,於是跟阿書聯絡。「我跟阿書說我真的好痛,她說相信我,明白我有多痛。我聽到後忍不住放聲大哭。這麼多年來,第一次有人明白我的痛。」Angel說到這裡已泣不成聲。

於一年內確診的Kristiana屬於少算幸運的病人,她自發病便到私家醫生求診。「我知道在公立醫院排期需時多年,而且可能要看不同專科。我還要工作,不能耽誤。」Kristiana指能在短時間內確診只是「好彩」,「我看的風濕科醫生剛好對這病有認識,不等如所有病人求診私家醫生都能確診。」據研究估計香港有2萬名患者,此病並非罕見病,Kristiana指病友的求診經歷,反映出香港的醫護人員對患有纖維肌痛症的病人所擁有的症狀、疼痛程度和種類,以及這病為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都嚴重缺乏了解。

痛症易引起抑鬱   止痛藥物帶副作用   
 
纖維肌痛症成因不明,現時的治療方向以紓緩疼痛及改善情緒、減輕抑鬱為主。每次提起身體的疼痛,阿書都嘻嘻笑,好像不是一回事,但夜裡獨自承受痛楚折磨時,阿書也曾無數次落淚,「病發劇痛時,睡不到覺,我也想過死。」阿書說。自確診後,阿書亦轉介至綜合心理科及臨床心理科跟進,「醫生指痛症容易引起抑鬱,他處方血清素幫助我改善情緒,臨床心理家就教我與痛症共存及學習靜觀,還安排過我見社工。」

纖維肌痛症患者病發時連站起來都有困難,因此難以全職工作。Kristiana發病愈來愈頻密,由原本數月一次,變為每月一次、每星期數次,後期更是每日都在痛,迫得她在2012年辭去全職,轉為兼職教琴。然而求診私家醫生,診金和藥物所費不菲,每天服兩粒止痛藥,每粒約十五元,另外還有抗抑鬱藥等,對於只有半職收入或無工作的病人來說負擔頗重。Kristiana的醫生轉介她到公立醫院專科,以減輕醫療開支,但Kristiana改服公立醫院的藥物後出現副出用。「藥物成份一樣但藥廠不同,我感覺到止痛程度降低,而且出現冒冷汗、嗜睡、反胃等副作用,令我難以工作。所以公立醫院醫生只好開藥單讓我到地區藥方自費買藥,直到這兩、三年,我原先服用的藥物得到公營資助,才能在公立醫院取藥。」

阿書和Angel亦試過因服用止痛藥物而引致嚴重副作用,「有次住骨科病房期間要外出考試,故請求醫生讓我暫時出院。他給我處方含嗎啡成份的止痛藥,服藥後暫且不痛。誰知一出院我便休克,要立即返回醫院。」阿書說。

同路人心靈慰藉抵吃藥   盼香港設立專科

阿書、Kristiana、Ming認識自一個纖維肌痛症的香港社交媒體群組,阿書招攬病友加入即時通訊群組,以更緊密聯繫及籌辦病人自助組織「香港纖維肌痛症會」。「初時確是圍爐為主,」阿書笑說,但原來心靈慰藉抵得上吃藥,「有時病友傳來訊息說好痛,其他病友一呼百應,說『我明呀』『我也在痛』,很有共鳴。我有天劇痛,但又要上班,在群組內『呻』下,大家馬上應機,有的說請假吧,有的就安慰我,真的感到很溫暖。」病友又會將看到的纖維肌痛症資料和組員分享,如容易發病的食物、天氣對病情的影響等。Kristiana也說病友分享的資訊十分有用,自己因而更了解這個病。

除了接受安慰和資訊交流外,Kristiana和Angel也希望透過自身的求診和治療經驗,幫助更多同路人。「我在私家醫院的求診經驗、用藥資訊等都可以跟同路人分享。」Kristiana說。而Angel亦有同樣的心願,「我想分享自身求診的困難,令其他人不會走我的冤枉路,亦希望更多醫生認識這個病。」

Ming認為纖維肌痛症涉及範疇很多,不能只由一個專科來診治,希望更多醫生認識此病,「就亞洲來說,台灣就纖維肌痛症的研究最為詳盡,統計數字指患病人口約4%,香港對此病的研究則近乎沒有。」Ming說。阿書亦期望香港纖維肌痛症會能與醫護人員緊密合作,讓更多醫生了解此病。「由於纖維肌痛症病人的徵狀涉及不同身體部位,病人分別於不同病科就診如痛症科、風濕科、腦內科、精神科、神經科、免疫病及過敏專科、腸胃科等,但各科醫生沒有聯繫。長遠來說希望香港能為纖維肌痛症設立專科,集合不同專科醫生來幫助病人。」

立刻加入《晴報》WhatsApp頻道,獲取最新娛樂、健康及著數資訊,仲有送禮活動!
https://bit.ly/3RnCHkV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

撰文:香港復康會 社區復康網絡 病人互助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