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子宮下垂|32歲媽誕第二胎坐月 一站立子宮跌落大腿 臥床8個月始求醫|附預防子宮下垂5貼士

發佈時間: 2023/12/09

女士生育後,子宮後可能出現下垂的風險。河南鄭州一名32歲女子生完二胎坐月後,站立時子宮卻掉到大腿上,嚇得她立即求醫,最後經醫生證實出現「子宮下垂」。

同場加映:

醫生好味︳焦慮與抑鬱容易同時出現 醫生拆解6大警號+焦慮症迷思

{{hket:ul-video id="9684"}}{{/hket:ul-video}}

據內媒《星視頻》報道,32歲的媽媽小鳳(化名)8個月前剛生完二胎。按照第一胎經驗,她以為坐月後身體可回復正常,不過當他某天站立時,子宮卻突然掉到大腿上,摩擦著衣褲,讓她痛苦得無法行走,只能臥床。

她近日前往醫院求醫,經檢查證實出現「子宮下垂」。醫生表示,「子宮下垂」是由於盆底組織退化、創傷等因素,從而導致盆底支持薄弱,發生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宮頸外口達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陰道口外的情況。

醫生最終決定透過腹腔鏡下為事主進行手術,手術最終順利完成,小鳳亦逐漸恢復健康,可以下床活動。

曾生育婦女  子宮下垂風險較高

對於「子宮下垂」的現象,本港婦產科專科醫生方秀儀曾表示,「子宮下垂」是骨盆底器官脫垂的統稱,即骨盆底器官(子宮、陰道、膀胱及直腸)因盆腔韌帶及肌肉鬆弛退化或組織受到破壞,失去支撐而脫離正常位置,導致有下墜或突出體外的現象。

此病常見於50歲以上的婦女,「隨年齡增長,骨盆支撐組織會萎縮、鬆弛。停經或更年期缺乏雌激素,亦會加速組織退化。」而曾生育的婦女風險較高,「生育次數多、生產時用力不當、生產的胎兒重達4公斤以上、缺乏產後骨盆運動等原因都可能造成骨盆腔鬆弛,更有機會傷到骨盆腔神經及肌肉。如曾難產,需要用吸盤或產鉗分娩的女士,也有機會出現此情況。」

方秀儀又補充,過快的增重與減重、天生結締組織較差或長期承受較大腹壓,如經常便秘、哮喘、慢性咳嗽、常搬提重物、肥胖,亦會增加患病風險。

3種常見子宮下垂症狀

  • {{hket:inline-image name="1.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4.jpeg"}}{{/hket:inline-image}}

子宮持續下垂或致腎衰竭

方秀儀醫生表示,患者會感到不適、陰道異常出血,也有可能引起尿液倒流。如情況持續,會導致腎臟受損、腎功能下降,甚至腎衰竭。治療方面,如只屬輕微子宮下垂,並無直腸及膀胱下垂徵狀,可先作觀察,並進行盆底肌肉運動作輔助治療。但若子宮常刮損發炎,又或尿失禁、便秘等徵狀影響日常生活,便應作進一步處理,如接受「子宮托」治療,或切除子宮或進行保留子宮的修補術。

預防方法

  • 避免提舉重物
  • 控制體重
  • 改變生活習慣:防止便秘和長期咳嗽等可能令腹壓增加而引發子宮脫垂的疾病
  • 定期接受婦科檢查
  • 多做骨盆底肌肉運動:尤其於產後,可減少子宮脫垂及滲尿

立刻加入《晴報》WhatsApp頻道,獲取最新娛樂、健康及著數資訊,仲有送禮活動!
https://bit.ly/3RnCHkV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