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中大研究|教師訓練學生做心肺復甦效果理想 成果與醫護人員任教相若

發佈時間: 2023/11/23

心臟驟停患者愈遲接受心肺復甦和除顫生存機會越低,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接受過基礎生命支援知識和技能培訓的中學教師,可為中學生提供心肺復甦的訓練,與由醫療人員所指導的效果相若。

同場加映:
管家王|親自改裝露營車 港媽帶5歲女車中泊 7日環港以車為家

{{hket:ul-video id="9613"}}{{/hket:ul-video}}

教師訓練學生做心肺復甦 合格率近9成

研究於本港4間中學進行超過300名14至18歲的學生參與接受心肺復甦操作訓練。他們被隨機分配到由曾接受美國心臟協會「基礎生命支援提供者培訓」的教師負責指導的教師組,或由醫療人員提供相關訓練的對照組。每名學生需要接受2小時訓練,並在課程結束後6個月接受評估。經評估後發現結果重點如下:

  • 教師組的教師透過影片、模型和虛擬自動體外除顫器,為學生提供兩小時的心肺復甦操作訓練。訓練效果與醫療人員(對照組)相比,並沒有明顯差異。其中,教師組的學生在客觀結構性臨床考試的合格率為88%,而對照組學生的合格率為91%。
  • 完成課程後6個月,兩組的大多數學生(≥88%)仍記得如何正確地在模型上進行心肺復甦術,並安全地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
  • 完成課程後6個月,兩組學生仍能充分掌握基礎生命支援的知識(>90%)。
  • 約一半教師和學生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法律責任感到擔憂,這與本港尚未定立《好撒瑪利亞人法》*有關。

*《好撒馬利亞人法》旨在保護自願向受傷人士救助的人,免除他們在因過失造成受傷人士傷亡而遭到法律訴訟或追究。

  •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_60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31123-pic-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31123-pic-21.jpg"}}{{/hket:inline-image}}

僅2%人識用體外除顫器 冀將2小時訓練納入學校課程

研究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意外及急救醫學教研部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楊志揚醫生指出,每延遲1分鐘為病人進行心肺復甦和除顫,其生存機會就會減少約10%。然而本港社區人士僅不足30%願意施行心肺復甦術,亦只有2%懂得正確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楊志揚因此認為學校教導青少年基本生命支援技能相當重要。

研究主要作者兼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李煥坤教授認為,參與是次研究的中學生都抱著積極態度學習心肺復甦術和使用除顫器。有關研究亦帶出了在學校培訓教師,再讓他們傳授予其他學生相關技能的可行性。

團隊有意展開下一階段研究,培訓更多本地中學教師,讓他們教授和評估學生的基本生命支援技能,同時希望教育局將2個小時的基本生命支援課程納入學校課程當中。

 

立刻加入《晴報》WhatsApp頻道,獲取最新娛樂、健康及著數資訊,仲有送禮活動!
https://bit.ly/3RnCHkV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