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旅遊注意|女子發燒出疹肌肉痛 返港後揭染寨卡病毒 外遊時曾被昆蟲叮咬

發佈時間: 2023/11/16

外遊要小心蚊叮蟲咬。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昨晚(15日)公布,正調查一宗外地傳入寨卡病毒感染個案,涉及一名58歲女病人。她在11月12日返港,但外遊期間曾被昆蟲叮咬,早在11月7日起出現發燒、全身皮膚出疹、肌肉痛及關節痛等,經化驗證實對寨卡病毒呈陽性反應。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月經不準時、量多有血塊? 醫生拆解周期計法+3大異常

{{hket:ul-video id="9544"}}{{/hket:ul-video}}

中心表示,個案涉及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58歲女病人,她自11月7日起發燒,其後於9日起全身皮膚出疹、肌肉痛及關節痛。她於12日到明愛醫院急症室求醫,並再於翌日(13日)到律敦治醫院急症室求診,同日入院接受治療,情況一直穩定。其血液樣本經化驗後,證實對寨卡病毒呈陽性反應。

個案經化驗確診後,中心隨即展開流行病學調查。初步調查顯示,病人曾於10月30日到印度,並於11月12日返港,她表示外遊期間曾被昆蟲叮咬。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當地曾出現寨卡病毒傳播。

此外,病人的其中一名同行人士亦於11月12日出現相關病徵,並正在明愛醫院留醫;但她的家居接觸者至今沒有出現病徵。

目前,衞生署已通知食物環境衞生署進行病媒監測和滅蚊,並會將個案通報世衛、國家、廣東及澳門衛生當局。署方亦會發信予醫生和醫院,提醒留意最新情況。寨卡病毒感染屬香港法定須呈報傳染病,任何懷疑或確診個案均須即時呈報,以展開調查、控制和監察。

根據世衞的資料,西太平洋和東南亞有多個國家/地區曾出現或正出現寨卡病毒傳播。市民外遊時應加強防範。醫生應提高警覺,留意病人是否有相關病徵和外遊紀錄。由於大部分病人沒有出現病徵,故此中心呼籲任何人從寨卡受影響地區到港後至少21日內,須繼續使用昆蟲驅避劑,減低傳播風險。

寨卡徵狀+傳播途徑

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寨卡病毒感染是一種由寨卡病毒引起的蚊傳疾病,感染的潛伏期為3至14天。大部分寨卡病毒感染並沒有病徵;如有病徵,病人通常出現皮疹、發燒、結膜炎、肌肉和關節疼痛、疲累和頭痛,這些症狀一般輕微及持續2至7天。

懷孕期間感染寨卡病毒,是造成初生嬰兒出現小頭症和其他先天性缺陷的原因之一,先天性缺陷可在有症狀和無症狀感染後發生。懷孕期間感染寨卡病毒也可引起並發症,如胎兒流產、死產和早產。此外,寨卡病毒感染還可能導致吉巴氏綜合症、神經病變和脊髓炎。

寨卡病毒主要透過受到感染的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本港現時沒有發現主要傳播寨卡病毒的埃及伊蚊;其他種類的伊蚊如白紋伊蚊亦被視為可能的病媒,而白紋伊蚊屬於本地常見的蚊品種。此外,寨卡病毒亦可能在懷孕期從母親傳播給胎兒,以及通過性接觸、輸血和血液製品,以及可能通過器官移植傳播。

外遊人士,尤其是有免疫系統疾病或嚴重長期病患者,於出發前往受影響地區最少6個星期前,應諮詢醫生的意見,並應該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避免受到蚊叮;從受影響地區回來後若感到身體不適,如發燒,應盡快求醫,並將行程細節告知醫生。懷孕婦女不應前往受影響地區,所有旅客包括孕婦在外遊期間和從受影響地區回來後,至少21天要使用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昆蟲驅避劑。

4類人易被蚊叮咬

台灣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生曾奕騰曾接受健康資訊網站《今健康》訪問指出,坊間所指「蚊子喜歡叮愛吃肉的人」,其實至今仍然沒有可信的研究定論,僅屬傳言、以訛傳訛;人體會吸引蚊子叮咬,主要是因為人體的表面溫度、二氧化碳排放量、氣味、生物體積、活動程度等因素,所以有4類人士容易受蚊子叮咬肆虐:

  • {{hket:inline-image name="clickpic_600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4.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5.jpeg"}}{{/hket:inline-image}}

15款天然成分驅蚊劑

消委會早前檢視了市面上69款驅蚊產品,其中39款為噴霧裝、14款為驅蚊貼、11款屬乳液、滾珠/液態裝、4款是手帶或手環,以及1款濕巾,有40%樣本標示含驅蚊活性成分,其餘6成(41款產品)則標榜含天然成分。

在這41款產品中,有約65%(26款)標示含常見的香茅油(citronella oil),其濃度介乎0.95%至65%,雖然香茅油是從香茅草提取的天然驅蚊劑,但香味較強,有個別人士未必能接受,而且香茅油或會輕度刺激皮膚、眼睛、喉嚨,引致咳嗽,長期或頻繁接觸,甚至或會引致皮膚過敏。剩下約35%(15款)產品使用如檸檬桉油(lemon eucalyptus oil)、檸檬草油(lemongrass oil)、雪松油(cedar oil)、大豆油(soybean oil)等天然成分:

  • {{hket:inline-image name="2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6.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7.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8.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9.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5.jpg"}}{{/hket:inline-image}}

消委會指出,雖然美國環保局把以上成分列為「低風險除害劑」,但不等於絕對安全,在使用時仍有可能會刺激皮膚,尤其在日曬時使用,某些植物成分會因接觸紫外線後引致皮膚過敏。

 

立刻加入《晴報》WhatsApp頻道,獲取最新娛樂、健康及著數資訊,仲有送禮活動!
https://bit.ly/3RnCHkV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