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晴報VIP | 無懼犯錯與認錯的拆彈師 陸志聰醫生:「醫護夠專業,唔係機械人!」

發佈時間: 2023/09/13

前醫管局九龍東、港島西及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Virtus尚至醫療集團副主席暨首席醫務總監陸志聰醫生零架子、很親切,他非常尊重每一位病人。其關懷病者的舉動,可從他1986年當見習醫生時,脖子上那不分晝夜都打得整潔的領呔說起。

{{hket:inline-image name="quote.jpg"}}{{/hket:inline-image}}

{{hket:inline-image name="IMG_4870_20230719111632.jpg"}}{{/hket:inline-image}}

「當年,有位護士長代表一班護士嚟問吓呢位見習醫生,究竟點解半夜三更仲打住條呔,我同佢講,如果你係床上準備生BB嘅孕婦,你會想見到一位點樣嘅醫生?」

那時候的陸醫生25歲,是威爾斯親王醫院婦產科的見習醫生。

草根出身 入讀「貴族學校」學會包容

官仔骨骨、溫文爾雅的陸醫生草根家庭出身,爸爸在精工錶廠工作,媽媽主力打理家庭,間中會拿些「手作仔」回家作幫補,「如果以今日嘅語言,我5歲之前住嘅係劏房,當時叫板間房,全家人成日搬嘅,九龍城、新蒲崗、土瓜灣都住過,土瓜灣細到一張床四個人瞓,落地都冇位,飯都喺床食。之後屋企抽到入住『廉租屋邨』牛頭角花園大廈,有獨立廚廁好幸福。」他是四兄弟姊妹中的大哥,童年甚少跑到街上遊玩,和鄰家朋友仔通常在門外走廊聯誼。他印象中的鄰里關係十分和睦,誰家打仔、誰被炒魷、找到新工等立即戶戶知,情況跟現今社會截然不同。

「我細個讀書成績都好嘅,小一至小三成日考第一,但一路升班名次一路跌,雖然都喺十名內,但自己都覺得不是味兒。我個人好單純,冇探究原因,亦冇話整個Action Plan咁。教私校嘅讀書人爺爺,好想我轉去一間佢認為比較好嘅小學,所以我就插班插咗去聖約望讀小五小六。以我嘅成績,插班冇問題,但適應期好困難。有一堂書我呢一世都記得,個英文老師對住全班40幾人講:『陸志聰同學讀R同L啲英文發音要努力啲。我知你得嘅,我哋學校所有插班生都得嘅!』對於當時嘅我好大打擊,你喺幾十人面前講係好難受嘅,但的確有激發作用,不過,語言係要由細學起,我講嘅英文始終去唔到一個我認為比較好嘅水平。」

雖然父母很疼愛他,但人生規劃還是要靠自己,拔萃男書院是他的升中第三志願,「點解排第三,因為當年拔萃嘅貴族學校形象好鮮明,我住屋邨,揀貴族學校好似唔係幾恰當,但最後派位派咗去拔萃。」

陸醫生把我帶到他的母校拔萃男書院,坐在這充滿歷史氣息的校舍內,回味他的成長。

「可以總結你喺拔萃嘅『收穫』嗎?一生受用嗰種。」我問。

陸醫生毫無懸念:

「係包容性!學校唔想我哋讀死書,想我哋珍惜機會,培訓我哋專注、面對贏輸嘅心態、同同學之間嘅合作及建立友誼等。讀書時唔覺,但有咗人生經驗、特別係經歷過高低之後,就發現做人理念完全同中學時代嘅經歷連接,呢個好神奇!每個人都有自己嘅角色,有自己嘅責任,學校或社會可以畀好大自由度你,但去到某個位置,對唔住,唔可以越界。我喺醫院做咗咁多年,我成日同我啲同事講:『我會畫一個好大嘅圈畀你,請你喺裡面發揮,但唔能夠超越邊界。』其實做管理有兩套理論,一套係個圈好細,樣樣嘢都要批、要寫晒指引,但我唔信呢套嘅,綁手綁腳會令專業人士發揮唔到,專業人士愛自主、獨立,咁樣會唔開心甚至離職,但太放任又唔得喎,人命嚟㗎、公共資源嚟㗎,所以我畫個好大嘅圈,大到夠晒空間。」

  • {{hket:inline-image name="p33.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4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IMG_4553_20230715032517.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4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69.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62.jpg"}}{{/hket:inline-image}}

畢業後正式行醫 接觸病人萌改變想法

行醫數年後,陸志聰醫生擔任公院管理工作31年。作為中大醫學院第一屆醫科畢業生,他表示當年毫無包袱,但有很多擔心:「原來冇師兄師姐指引㗎、原來啲老師來自五湖四海八國聯軍㗎,全部嘢都係第一次,梗係好多阻滯啦,個銜頭要人承認先得。讀完書,如果評審機構唔認可,就會浪費咗5年。我哋讀醫科,頭兩年留喺中大Campus讀,之後3年主要係醫院臨床教學。威爾斯親王醫院係我哋當時嘅教學醫院,但因為工程、因為人手、因為準備唔切等問題,冇地方容納我哋。解決方案有兩個,一係停學一年,大學當然唔想咁啦,於是探討過無數辦法,包括天馬行空地將我哋成批50幾人送去英國,但最後好彩得到基督教聯合醫院願意『收留』我哋做臨床,全港醫院得佢一間願意,真係要用『收留』去形容。」

曾經前途未卜、憂心重重的陸醫生,回望過去,說困難日子中得著其實比付出多:「院長、教授、老師好錫我哋,記得有一位最鍾意叫我哋做Boys、已故嘅英國教授話I will take care, no worry boys;另一位係當年我哋中大醫學院院長蔡永業教授,其實佢同我哋嘅距離有幾丈遠,再之前佢係醫務衞生署嘅署長,好有官威㗎,佢好嚴肅咁表示:『我哋會搞掂嘅!』呢啲都畀到同學好大信心。」

被醫科同學稱作「陸Sir」的他,常勸勉大家淡定面對,反正擔心與否都沒能力作出改變,所以被同學形容為「天跌落嚟當被冚」。面對逆境,他表現得 EQ極高,但內心的實況卻由身體反映出來,「其他人睇落我好鎮定,但身體唔呃人,因為壓力太大,我25歲生蛇,好記得考完試一兩日後就起水泡。」

{{hket:inline-image name="1-52.jpg"}}{{/hket:inline-image}}

1986年,陸醫生畢業後先到威爾斯親王醫院當見習醫生,到了87年,就要面對香港醫委會同GMC(醫學總會、General Medical Council)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畢業生的認可與否,若不承認資格,就只得「沙紙」一張,不能行醫,

「最後終於好順利咁承認咗我哋。第一年我去咗精神科,呢個係點解我對精神科病人比較上心嘅原因。我當時見到好多人間慘劇,好震撼,原來做醫生咁無助。讀書時以為學識就可以醫人,但現實係藥太少、藥有副作用、社會支援係零,病人冇幻覺都冇用啦,都冇人接受佢,現實同想像差太遠啦!作為一個醫生仔,可以做到嘅嘢係零,但好想改變嘅諗法已經種咗入心。之後兩年,我轉咗去伊利沙伯醫院做婦產科,我好鍾意做婦產科,因為迎接新生命好開心,但我諗如果30年後我仲係一個產科醫生,半夜3點要幫人執仔…我係咪想咁樣生活呢?加上當時有個機遇,於是就決定做一個好嘅家庭醫生,繼續去幫病人。」

那個時期的陸醫生,晚上還會做兼職:「去政府賽馬會診所做夜診醫生,係『被批准的秘撈』,主要負責好基本嘅『家庭醫生』嘢,例如發燒咁。雖然我每個月只當值3至4晚,但竟然有粉絲。有病人真係會走去問姑娘今晚邊個醫生,姑娘如果得閒就會幫忙睇睇簿,真係有人會等到嗰日先去睇病㗎喎!亦有人會數住我間房而選擇性攞籌,呢啲都係事後由護士話番畀我知,諗番起都開心嘅,當時我又唔係乜嘢大醫生,醫術又唔係特別高明,護士話:『病人鍾意你乜?每個病人步入診症室,你都報以友善眼神,同埋禮貌地請佢坐低。』原來嗰下眼神接觸同打招呼,甚至問一句:『食咗飯未?』已經令病人好滿意。我會以為好基本,但原來唔係個個(醫生)都咁做。呢個令我打後好多年工作時都掛喺口邊:『其實一般病人嘅期望同要求好卑微、好基本。』之後我做行政冇再直接睇病人,但仍抱住將最基本做得好、及持續做好佢嘅原則。多年經驗話我知,如果最高嗰個人唔堅持,原則好容易消失。」

{{hket:inline-image name="1-56.jpg"}}{{/hket:inline-image}}

後悔行醫年期短:希望直接幫更多病人

陸醫生行醫年期只有4年多,是他一直後悔的事,「如果人生畀我揀第2次,我會希望行醫10至15年、直接幫更多病人先至轉去做行政管理就最理想,但呢個世界冇最理想。行政管理就係要搞好制度搞好團隊,去處理風險同推動發展。風險管理、就好似一啲有關系統嘅事宜,例如擺放同派發藥物嘅,你處理好佢,錯嘅機會就會減到最低,質素就會好,就會安全。發展方面,人哋成日笑:『邊間公立醫院想重建,就去搵C.C. Luk做院長啦!』事實都係嘅,我做過嘅醫院,基本上間間都有大型工程,係講緊喺政府度爭取返嚟好多億嘅錢。」

陸醫生行政管理經驗豐富,先後任職廣華醫院、聯合醫院、瑪麗醫院院長,及曾擔任九龍東、港島西及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和東區醫院院長。談到「發展」的重要性,他表示軟件(包括人材)在醫療上一定比硬件重要,但去到某個程度,硬件便會局限了軟件的發揮,舉例在一間醫院,如把急症室、深切治療部和手術室的布局錯置,三者距離或太遠,急症病人的黃金搶救期,便會因為來來往往而被耽誤,就算病人被救回,時間也是一個成本,醫護人員本來可救多一個人呢!現成的醫院要改善這缺點,就只得重建,就只得爭取發展。

「以前有人會講:『公帑得咁少你期望乜嘢呀?』有啲仲會講得難聽啲:『有得醫咪算囉!』我就唔信呢一套嘅,我覺得點解香港要咁,我一直緊守住原則。喺醫院做嘢嘅同事有70%係專業人士,專業人士最憎停滯,追求今日好過噚日、聽日要好過今日。公立醫院嘅病人都係病人,我哋唔要雲石大堂、唔要對治療冇關係嘅奢華,但係好嘅醫療服務絕對係病人應得嘅嘢,咁當然有啲制度上嘅問題要去處理。」他說。

{{hket:inline-image name="1-32.jpg"}}{{/hket:inline-image}}

為全港病人工作多年,陸醫生最難忘推動公立醫院的發展,「有兩三間醫院嘅發展計劃,好似『沒有硝煙的戰爭』咁複雜。好多人眼中嘅我,係一有大件事發生就會企出嚟,喺電視見到我拆彈,其實兩面不是人,(崗位)好難做係事實,但都遠遠不及有一、兩間醫院嘅重建、擴建計劃,嗰個爭取過程嘅複雜性、困難度冇乜人知。我通常去到使命感好大嘅項目,就唔會諗辛苦,個人會好積極。搞好重建,間醫院起碼都延續三十年啦,裡面工作嘅同事喺新嘅環境好好發揮去醫人,你諗下比起我一個醫生、即使不眠不休日日睇症,受惠病人數目會乘大幾多倍呢?當然仲要搞好文化同團隊啦,好困難、好抽象,但好重要。我話我哋要當啲病人係自己阿媽,當同事係自己親人,但呢句口號不停講係冇用嘅,越講越反效果,下屬會覺得我講廢話,所以要潛移默化,透過自己做嘅嘢、做嘅決定去畀大家睇到。」

陸醫生的管理哲學,是「量度到的」與「親眼見的」兼備。前者是數字和報告,他認為只得報告一定死硬。

「最初10年,好多人讚我做事快靚正。我轉做行政後嘅第一份文件係『香港精神科應該如何發展』,十版八版紙、好多建議㗎,唔少建議到今天都仲係主流政策,例如其中一個:唔好困晒(病人)喺大型精神科醫院;第二:我哋要令病人喺能力範圍以內,回到社區生活。對於一般醫生嚟講,做行政管理嘅吸引力好低,作為一個醫生幫病人接生,下個鐘病人就多謝我啦,但做行政管理可能要去到10年後、30年後先至見到小改變,即使有改變,過程中有咁多人參與過,你都唔敢講係你嘅功勞,所以冇即時滿足感,滿足只能建基於信念 — 我覺得嗰樣嘢啱、嗰樣嘢有意義,崗位好難拿揑!量度到嘅數字、報告以外,一定要從多角度、貼地去睇每件事,要接近民間,最好就係走入去病房了解,睇吓同事嘅運作、病人及家屬嘅面口。」

{{hket:inline-image name="1-33.jpg"}}{{/hket:inline-image}}

平衡工作與生活:要約會自己

陸醫生溫馨提示《晴報》讀者,不要忽略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要嘗試約會自己,「我有一段時間成日跑步,而跑步嘅原因係想迫自己放低工作,但用Keep Fit做借口。運動做慣咗會上癮,上咗癮就唔使再迫,唔跑嗰日變得周身唔聚財。之後,我再將跑步變埋工作,喺醫院帶隊搞馬拉松,去提升團隊精神同歸屬感,原來跑步唔係為咗自己,係有利於工作嗰喎,咁我個心理包袱又低啲嘞!其實呢樣嘢唔好,人係應該分配時間畀自己。近年,我建議同事要約會自己,無論約自己瞓覺、睇Netflix、聽音樂,抑或無聊行街都好,打開個期表約會自己,每個星期約一次。約咗自己但又無所事事嘅,千祈唔好覺得內疚。」

他亦嘗試用不同的理論,去幫助同事克服心理包袱,「嗰時跑馬拉松,有同事跑足7日,覺得要操到自己好犀利,但其實休息都係訓練一部分嚟㗎,呢個有晒理論,醫護人員相信理論,所以大家會容易聽入耳。我鍾意針對唔同對象,利用佢受邊一套,就用佢嗰套去講,當然有人會話唔知我講乜,然後講:『你想我點做咪直接講囉!』後生啲嘅我,聽到係有啲唔開心嘅,但好快已經過去,對方同我未啱Channel,其他人明白就得!樣樣嘢都係我做決定,還是我分析情況由大家做決定,當然後者先至細水長流、服務先至會好啦,前者只會有一班機械人。醫院嘅同事70%係專業人士,點會係撳粒掣就做呢!」

我問:「驚唔驚越嚟越多撳粒掣就做嘅人?」

陸醫生:「驚。」

對於科技的進步,陸醫生有以下見解,「打個比喻,我以前屋企樓下間超級市場,每次買嘢我都Check單,以前我唔Check嘅,因為信大機構,但近年頻密地出錯,有時收少咗錢,有時收多咗,於是養成我畀錢即Check單嘅習慣。其實唔關啲職員事,佢被科技駕馭係咁『拍』同『嘟』咋嘛,好似機械人。如果醫院都係咁就大件事啦!而家醫院好多工序都電子化,如果養成一『嘟』就唔理照做嘅文化,咁就唔敢想像。管理層同高級職員一定要守得緊,唔好令冇經驗嘅同事出錯。」

為醫療貢獻 盼影響更多港人

退休後的陸醫生,除了參與不少社會服務,亦出任醫療集團的副主席暨首席醫務總監職務,繼續為醫療作出貢獻。對於社會,他的信念從不動搖,「我好鍾意香港,我喺香港出世、香港長大。現在香港好多挑戰,正正因為咁,愛香港嘅人更加唔好放棄,做得幾多得幾多,希望透過我嘅接觸面去影響其他人,影響到一個已經好開心,結集大家嘅能力,我有呢一種諗法。當有事件發生嘅時候,就係透過處理去影響大家嘅最好機會。有事發生,第一件事要照顧受害人;第二要照顧有關嘅同事,因為佢哋照顧病人,見到病人有事會內疚同自責;第三先係事後處理責任同改善系统嘅問題。」

最後,作為打工仔的我,詢問Head過無數下屬的陸醫生:「唔怕犯錯及承認錯誤,係咪你最大嘅哲學?」陸醫生秒回:「我唔敢講最大,但我好Firm呢點!我曾經睇書、亦曾經喺哈佛大學上堂,領悟咗入腦嘅嘢係 — 唔好怕犯錯,因為只有唔進取、唔做嘢先至會唔犯錯。後尾我添加咗以下 — 唔做嘢唔代表冇傷害人,有人擔心去改嘢,因為要孭後果、要負責任,但如果應該改而唔去改,亦都係一種傷害,同埋同一個錯誤唔可以犯第二次。至於認錯,我讀大學及做見習時學習嘅,做錯事要面對當事人,Say Sorry真係好難,好多謝教懂我嘅教授同護士。」

{{hket:inline-image name="1-72.jpg"}}{{/hket:inline-image}}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

 

撰文:陳小芝

編輯:陳潔雯

攝影:陳健珊、黃敬博

{{hket:inline-image name="VIP.jpeg"}}{{/hket:inline-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