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晴報醫療室|身體泛紅、氣喘恐患癌? 神經內分泌瘤可佈全身 醫生提醒2部位最高危

發佈時間: 2023/09/07

在各種腫瘤之中,「神經內分泌瘤」似乎較少聽到。外科專科醫生吳家健接受《晴報》訪問指出,神經內分泌瘤是一種並非以發病部位命名的癌症,佔所有癌症不足2%,大部分成因不明,「但市民無需太害怕,只要小心留意疑似的症狀,大部分神經內分泌瘤是可以根治的。」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媽媽谷」訊息多難消化易增壓力 醫生分享2招減低焦慮

{{hket:ul-video id="9060"}}{{/hket:ul-video}}

約7成於消化道產生

吳家健醫生表示,「神經內分泌細胞」遍佈身體各處,所以神經內分泌瘤也可以在身體不同的部位出現,「不過當中大約有7成在消化道產生,包括直腸、胰臟等,另外大約2成半通常在肺部發生。」

消化道的神經內分泌瘤,早期時可以沒有症狀。有不少是在做腸胃內窺鏡檢查時無意中發現,「若一直沒有發現,當腫瘤發展到一定大小,便可能會引起其他症狀例如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帶血。另外,當腫瘤開始擴散到身體其他地方如肝臟的時候,可能會引致患者疼痛、消瘦。」吳醫生說。

此外,若腫瘤令身體分泌出一些不正常的荷爾蒙,也有機會引致嚴重的肚瀉,或身體皮膚經常泛紅、氣喘、或心悸等症狀。

若懷疑有消化道的神經內分泌瘤,建議盡早做腸胃內窺鏡檢查,「若從內窺鏡發現有疑似神經內分泌瘤,醫生會抽取組織作病理化驗。另外,為了知道腫瘤的大小,以及是否已擴散,病人可能需要接受特別的正電子掃描或核子掃描。」

拆解高低風險治療方法

吳醫生表示,上述檢查亦可確定神經內分泌瘤是屬於「低風險」還是「高風險」,視乎腫瘤大小和細胞活躍程度。兩者的治療方法大大不同:

  • {{hket:inline-image name="clickpic_600_600_102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2.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3.jpeg"}}{{/hket:inline-image}}

1. 低風險神經內分泌瘤:

主要以手術將整個腫瘤切除,有機會根治,極少機會復發。

2. 高風險神經內分泌瘤:

例如腫瘤的細胞較活躍、腫瘤的體積比較大,甚至已經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便需要跨科的醫生合作,一般包括外科醫生和腫瘤科醫生。「腫瘤科醫生會利用化療藥、標靶藥等進行治療。當接受相應療程之後,會再進行掃描檢查,看看腫瘤是否已縮小,若能縮小至可以手術切除的程度,亦有機會達到根治的效果。」吳醫生說。

他補充表示,高風險的神經內分泌瘤即使能以手術切除,仍會有復發的危機,為了減低復發風險,病人需定期複診以監察神經內分泌瘤有沒有復發跡象,所需檢查包括驗血檢查癌症指數、接受影像學檢查看看腫瘤有沒有在局部地方重新出現等,期望萬一復發也可盡早發現和處理。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