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海灘危機|有毒海洋生物現蹤海灘 有毒「老虎魚」一日傷10泳客 專家拆解被6類生物襲擊後果+應對

發佈時間: 2023/08/23

炎炎夏日,不少人都會到泳灘嬉水降溫。不過,港九拯溺員工會昨日(22日)提醒,港島南區泳灘近日出現不同類型有毒海洋生物,提醒現場泳客避免接觸。港九拯溺員工會發言人胡啟榮接受《晴報》訪問指,泳客遭海洋生物誤傷的個案時有發生,以被有毒魚類「老虎魚」刺傷的個案為例,今年暑假曾一日內發生10宗以上,因此泳客在泳灘不妨多留意身邊或腳下有否出現包括「老虎魚」在內的本港6種常見有毒海洋生物,減低受傷風險。

同場加映:

Healthy Life|「拗柴」拗開有條路? 2組普拉提動作強化腳腕防扭傷

{{hket:ul-video id="8968"}}{{/hket:ul-video}}

據港九拯溺員工會昨日(22日)在Facebook發帖提及上述消息,強調「雖然救生員同事已盡量清除,但總有漏網之魚,市民嬉水時切記避免接觸」。港九拯溺員工會發言人胡啟榮接受《晴報》訪問介紹指,本港相對常見的有毒海洋生物包括:

  • {{hket:inline-image name="clickpic_600_600_102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1.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3.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4.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6.JPG"}}{{/hket:inline-image}}

1. 坑鯰

中文學名為線紋鰻鯰,屬鰻鯰科,牠主要棲息在沙泥質海床。坑鯰是香港常見的有毒魚種之一,其毒處位於魚的背鰭、鰓則的胸鰭,各鰭前有一支尖刺,鋒利且含毒性。

坑鯰幼魚極具群體生活的習性,常形成球狀,又稱為「鯰球」,而魚受驚時會形成「鯰球」作保護。若手部被刺,痛楚有機會不需半分鐘便由手部延至胸口,傷者或因此不支倒地。

2. 奄釘

又名「潯仔魚」,體色呈藍色,頭平扁,背鰭和胸鰭皆具有長有連接毒腺的硬刺,被刺後傷口出現劇痛、麻痺、暈眩、嘔吐和噁心。奄釘即使死去後,毒素仍有機會留在死魚體內,故市民在沙灘活動時要小心。

3. 老虎魚

中文學名為長棘擬鱗鮋,屬多刺有毒魚類,平日棲生於海水沙泥之下,大多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但每當水退時,泳客容易於淺水區踩中而受傷。若被刺中,毒性雖不足以致命,但傷口會極度痛楚,要差不多數小時才可消痛。

如泳客遭上述有毒魚類誤傷,胡啟榮指救生員一般即時以約45°C溫水為傷者患處浸水,紓緩痛楚。如傷者情況惡化,即時把傷者送院。

4. 海毛蟲

海毛蟲屬底棲動物,偶然會到沙面覓食或在水中游動,過去亦曾在本港泳灘上湧現。海毛蟲足部的剛毛滿布毒液,如不小心接觸,患處會紅腫及嚴重者皮膚會潰爛,傷者一般需送院治理。

5. 海膽

若泳客誤踩海膽,其尖刺插入傷者體內後,容易引起發炎及疼痛。救生員一般會為傷者移走可見的尖刺,並即時以約45°C溫水為患處浸水紓緩痛楚,如情況嚴重會把傷者送院治理。

6. 水母

泳客被水母螫傷十分常見,傷者皮膚一般會出現明顯的條狀紅疹,甚至水泡,患處現紅腫、痕癢及疼痛。因此,救生員一般會先為傷者以清潔的海水冲洗患處,避免用淡水或蒸餾水,以免刺激殘留在患處表面的水母刺絲胞釋出更多毒液,再以約45°C溫水為患處浸水紓緩痛楚。如傷者出現嚴重不適,再即時送院治理。

  • {{hket:inline-image name="049.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5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5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52.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53.jpeg"}}{{/hket:inline-image}}

醫生:確保傷口獲消毒 降發炎、疤痕增生風險

對於在泳灘遭海洋生物誤傷,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接受《晴報》訪問指,首先應盡快為傷口消毒止血,再觀察傷口範圍及嚴重程度,適時求醫。如無法了解該海洋生物是否具有毒性,建議亦可拍下照片,求醫時再轉交醫生參考。

由於海水雜質多,陳厚毅醫生強調必須確保傷口獲妥善清潔,否則容易出現發炎、潰爛,甚至日後出現疤痕增生的風險。如想避免遭海洋生物誤傷,他建議下水時可穿上適合水上活動的運動長衫、長褲及鞋子,同時兼具防曬效果。不過,他提醒嚴重濕疹患者或皮膚有傷口人士避免接觸海水,以免皮膚受感染令病情加劇。

急症科專科醫生蕭粵中曾向《晴報》分享指,本港出現大部分魚類即使有毒也難致命,但被刺中仍會劇痛,如魚鰭已拔除,便應馬上消毒止血,若仍刺着就應盡快剪斷尖刺至約2厘米長,並以敷料固定位置,並以40度熱水浸傷口助解毒,惟部分人可能如有出疹、呼吸困難等嚴重過敏反應,則應盡快求醫。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撰文:吳梓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