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生死教育|憂年幼子女擔心 癌病父母多隱瞞病情 孩子「知啲唔知啲」恐影響成長|附親子閱讀書籍推薦

發佈時間: 2023/07/09

雖然童年時已曾看過動畫《龍貓》,並深深為當中可愛的角色著迷。但成為醫生後再與女兒重看《龍貓》時,感受卻大為不同。故事中一對小姊妹自得悉母親在醫院病重後,便決心要把聞說能醫百病的玉米親自送到母親手上,最終在龍貓的幫助下如願抵達醫院與母親重逢,這份子女對病母的關懷至今仍令人十分動容。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如何判斷傷勢輕重? 物理治療師拆解骨頭、軟組織痛楚分別

{{hket:ul-video id="8633"}}{{/hket:ul-video}}

對死亡「知啲唔知啲」 父母病逝恐影響成長

然而,現實上的父母在得悉自己患癌時,偏偏因憂慮年幼子女擔心,而傾向對他們隱瞞病情。但此舉有時反更易讓早已察覺異樣的子女胡思亂想,萬一家長不幸患癌,到底應如何與子女一同學習面對死亡的議題?

其實,小孩自5歲至7歲起已開始對死亡存有一定概念。隨著年齡增長,為免孩子在成熟前仍對死亡「知啲唔知啲」,家長絕對有需要在孩子成長期間就死亡議題作出適當的善別輔導,否則父母病逝一事有機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深遠影響。

過去曾有一名乳癌媽媽因目睹女兒自升上小學後學業繁重,故未有向她透露更多自己的病情。然而,經常跟隨母親出入醫院的女兒其實早已察覺異樣,一直希望為母親分憂的她卻因為始終不了解母親病情而無所適從,波動的情緒無法得到處理及釋放,繼而影響學業。直到母親離世後,她甚至因為學業退步而被學校勸說轉校。

慶幸地,她在一年多後逐漸接受母親病逝的事實,亦懂得透交社交媒體抒發自己對亡母的思念,讓情緒得到宣洩,同時亦明白到母親對自己的期望,學業亦在轉校後重回正軌。

共同面對病情 把握餘下時光

相反,有另一名癌病母親則選擇主動帶同10歲女兒一同見醫生,兩母女共同了解病情。過往依賴母親的女兒反而從此變得獨立,不但主動料理家務,甚至連父親也照顧起來。因為她要透過行動讓母親知道,自己已懂得照顧自己,決心不讓母親日後帶著遺憾離去。

事實上,與孩子一同見醫生共同面對病情,其實是一個讓孩子學會面對死亡的經驗。此舉雖然會讓孩子知道父母有機會病逝的事實,但另一方面其實反提醒彼此更應把握餘下時光共敘天倫,同時讓孩子明白到父母對他們日後的期望。父母亦可在自己生命的最後一段路上,為子女建立起堅強的模範,讓他們未來懂得迎難而上,在彼此的生命中成就彼此。

孩子生死教育 越早準備越好

除此之外,坊間亦有不少非牟利組織會在社交平台分享一些涉及死亡、離別議題,但適合親子閱讀的書籍,大家不妨因應不同年齡小朋友需要,揀選合適的書籍與小朋友閱讀:

  • {{hket:inline-image name="clickpic_600_600_102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5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5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5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5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55.jpg"}}{{/hket:inline-image}}

其實香港亦有不同的機構提供兒童善別服務,只是有很多人並不知情,無論是公立醫院以及在私家接受服務的病人都可以向這些機構尋求協助:

香港癌症基金會彩虹會
https://www.cancer-fund.org/support-for-you/?cat=715

進心會
http://www.eq.org.hk

贐明會
http://www.cccg.org.hk/

這些最後道別的準備絕對不能輕視,亦是絕對不能到最後一刻才處理。因為當時身在患病後,體力已大不如前,精神亦欠佳,而孩子一時三刻亦未必消化這些負面消息。因此及早妥善處理不但可減少遺憾,對孩子將來的影響亦會減到最少。所以千萬不要輕視,不要耽誤!

{{hket:inline-image name="02.JPG"}}{{/hket:inline-image}}

撰文:臨床腫瘤科專科黃麗珊醫生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