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食用安全︳女子食泰式生醃蝦 嚴重過敏難呼吸變大細眼 食安中心:醃製食物不能殺死寄生蟲

發佈時間: 2023/05/17

不少人喜歡吃生醃海鮮,但其實暗藏風險。內地一名女子近日在一間餐廳進食泰式生醃蝦,並搭配一杯含有維他命C的飲品。40分鐘後,她的眼皮疑因過敏突然變得紅腫及「大細眼」,更出現心悸及呼吸不順的情況。她立即求醫,幾日後情況好轉,故在網上提醒大家進食生醃海鮮的風險。

同場加映:
Healthy Life|怕年邁母擔心 洗澡頭腫揭患骨癌 80後女出書圓作家夢記錄遺願

{{hket:ul-video id="8200"}}{{/hket:ul-video}}

內地女網民「是迷子啊」前日(15日)在社交平台「小紅書」上,講述過敏經歷。她指當日與朋友一起品嚐泰式小火鍋,期間點了泰式生醃蝦,「因為我已經不是第一次吃了,所以當時也沒有想到會過敏。」

她指剛剛吃完時並無異樣,但半小時後開始狂打噴嚏,而且喉嚨有大量痰,亦有鼻塞情況。10幾分鐘後,她的右眼眼皮變得紅腫;及後連左邊眼睛都開始紅腫,甚至出現心悸及呼吸不順的情況。她於是馬上到急症室求診,惟當下醫生亦沒有診斷出病發的真正原因。

  • {{hket:inline-image name="p_600_60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allergy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shrimp.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allergy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allergy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allergy.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allergy6.JPG"}}{{/hket:inline-image}}

事主翌日再到家附近的診所求醫,食藥打針後,第三日情況有所好轉。她補充指接受血液檢查後,懷疑是因生醃蝦不潔,加上身體免疫力下降,導致細菌感染。她懷疑吃生醃蝦時,搭配一杯含有維他命C的飲品,兩者相沖所致。她希望藉自身經歷,呼籲大眾吃生醃海鮮要多加留意其風險,最好煮熟了才吃。

食安中心:醃泡僅增風味 無法殺菌恐中毒

本港食安中心曾提醒,生海產屬高風險的食物,生吃會有各種危害,包括微生物危害及寄生蟲。醃泡是把食物浸泡在調味液中以增添風味,但不能從食物中吸去足夠的水分來防止細菌滋生,也不能殺死任何寄生蟲。基本上,醃泡無法取代徹底烹煮。海產中的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可能經以下途徑感染,並對人體造成相關影響:

細菌及病毒
生的水產可能含有有害微生物,包括細菌(例如副溶血性弧菌)及病毒(例如諾如病毒)。這些微生物可能是天然存在的,也可能源自環境污染。副溶血性弧菌普遍存在於河口及近岸水域。因此,一些海產(例如蟹及雙貝類)難免會受到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諾如病毒則是常見的食源性病毒,通常存在於受污染的海水中,在這些水域所採集的介貝類可能會感染到這種病毒。

寄生蟲
野生捕撈的水產較可能帶有寄生蟲;養殖的水產若非在無寄生蟲的環境中飼養,亦較可能帶有寄生蟲。這些水產可能會感染不同的寄生蟲,當中令人關注的是吸蟲(肝吸蟲及肺吸蟲)、蛔蟲(例如廣州管圓線蟲)及縧蟲(例如裂頭縧蟲屬)。有些寄生蟲未必會引起任何症狀或只引致輕微症狀,有些寄生蟲則可能會在稍後才導致嚴重的後果,例如有些可造成膽管或腸道阻塞,有些可引致類似結核病或支氣管炎的症狀,而另一些則可影響神經系統。

進食海產6大安全重點

食安中心強調,為保持魚類及蟹的鮮嫩質感而只將之略煮,或無法殺滅當中的致病細菌病毒,故孕婦、長者或幼兒應避免進行未煮熟甚至全生食物,以免受感染或出現併發症。歸納而言,有以下6點特別值得市民及食客留意:

  • 生醃海產屬於高風險的食物。
  • 把海產徹底煮熟,是預防有害微生物及寄生蟲引致食源性疾病的唯一方法。
  • 調味料、酒、香草及香料無法有效殺死細菌及寄生蟲。
  • 在製作生或略熟的海產菜式時,只應使用擬供生吃的材料。
  • 在光顧食肆前,應查看食肆是否領有食環署發出准予售賣刺身及壽司的牌照或許可證。
  • 高危人士應避免進食生或未煮熟的食物。

拆解海鮮與維他命C同服迷思

對於海鮮能否與維他命C同服,台灣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曾表示,雖然甲殼類(如蝦、蟹、龍蝦)及貝類(如蛤、牡蠣)中含有砷,但幾乎都是無毒的有機砷,能很快排出體外,亦沒有毒性,「許多人卻常把有機砷跟劇毒的無機砷給搞混」,強調民眾不必擔心。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撰文:陳潔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