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孝忠
馮孝忠

佛法是生活法 不是辯證學

發佈時間: 2023/04/14

佛法是生活法 不是辯證學

最近在電台收聽一個追思星雲大師的節目,幾位講者對他一直大力推廣「人間佛教」很認同,是今天弘揚佛教的重要動力之一,同時亦談論到不同時間「人間佛教」有不同定義。

民國時代,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是因應當時佛教有點與社會脫節問題,在人心惶惶的動盪時代,未能普遍地提出安撫人心的佛法,所以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是一個有改革意味的運動,要走進群眾,佛法不能止於寺院、祈福和佛理,抑制當時佛教愈來愈嚴重的世俗化和庸俗化的負面傾向,大師認為必須在信眾現實生活中產生正面和積極作用,「人生佛學之大旨,就是佛教要人生化、群眾化、科學化」。(樓宇烈《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是建基於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以印度原始佛教經典為依止,強調成佛必須是在人間,《增一阿含經》︰「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釋迦牟尼佛是在人世修行成佛,反對把佛教鬼道化和神道化。

星雲大師認為「人間佛教」有6個特性︰1、佛陀在人間生活來顯現他的智慧和行儀(人間性);2、佛陀很注重我們的日常生活、佛理和戒律涵蓋倫理和實際社會活動(生活性);3、佛教以慈悲為本(利他性);4、佛教修行的目的是離苦得樂(喜樂性);5、佛法是在任何時代和處境都能渡我們覺醒,成菩薩、成佛的(時代性);6、雖然佛法講過去、現在、未來、無量諸世界和十法界的眾生,但更重視活在當下的我們的救渡(普濟性)。

聖嚴法師說人間淨土:「就是用佛法的觀念,來淨化人心,用佛教徒的生活芳範淨化社會,通過思想,生活和心靈的淨化,來完成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淨化。」

當代的大德都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離開社會,不脫離群眾。「人身」難得,能聽聞佛法就更難得,我們應該好好把握宿世善緣,循步漸進,例如由修習八正道開始,現在大流行的覺醒和正念只是八正道之正意念,還有正見解、正思惟、正語言、正行為、正生活(正命)、正精進和正禪定。

《大日經》說︰「佛說菩提心是因,慈悲為根本,以方便而至於究竟。」所以我們要發願學佛,行為上以利己利他為考量,接觸多方面的佛法後,專修自己相應的法門。(本欄每月首周五刊登)

撰文: 馮孝忠 太平紳士,現任恒基兆業首席財務總監,並擔任多項公職。佛教徒,專修淨土法門。
欄名: 在世佛學,如此,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