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兒童健康|小孩發燒最怕「燒壞腦」難發育 1招推拿助紓緩 白粥宜加1材料

發佈時間: 2023/04/08

在云云兒科疾病中,相信家長們最擔心的就是小朋友發燒,生怕小朋友發燒「燒壞腦」,繼而影響發育生長。但小兒發燒,是否每一次都一定歸咎於感冒呢?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減肥戒肉恐減膠原蛋白攝取 營養師推3種食物+維他命C抗衰老

{{hket:ul-video id="7926"}}{{/hket:ul-video}}

食滯發熱 VS 外感發熱

中醫認為,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稚」即幼小、年少,稚陰稚陽就是在形容小兒的陰陽之氣仍處於一個很幼弱的狀態,未如大人般強盛成熟。

在現今世代,由於社會漸趨繁榮,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三餐溫飽不再是人們憂慮的事情,食物的種類也比以前多很多很多,亦出現各式各類的添加劑、加工食物。而小朋友比較口饞,不少小朋友都愛吃零食、愛喝冷飲,反而不愛吃正餐。正如上述,由於小兒陰陽氣血尚未成熟,零食、冷飲等等加工食物易損傷小兒嬌嫩的脾胃,當中焦土氣不運時,就有機會導致發熱的情況了。

小兒食滯發熱與外感發熱有些許不同,雖然兩者一樣會表現為發燒,然而食滯發熱的熱勢並不高,大概維持在攝氏37-38度,而且很有趣的是,患兒上午的熱勢並不明顯,待下午時分才會「燒起來」,相比起外感發熱,熱勢通常都比較高,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發高燒,而且熱勢並無時間之分。

除此之外,因食滯而發熱患兒通常也會兼夾一些脾胃證候,比如肚瀉、腹痛等等,這些在普通外感發熱並不明顯。另外,舌象也能作為鑒別的根據,舌象能反映出一個人整個機體的狀況,若然患兒舌苔十分厚膩,即是舌上十分黏稠,像是有一層黏膜粘在舌頭上,整個舌頭比較胖大,那小朋友有機會是食滯了。

白粥加棗末糊 助養胃氣開胃口

針對食滯發熱,既然機理為中焦鬱滯,治療上固然要從中焦脾土入手。可能家長們一碰到類似情況就會很心急地問要用甚麼藥,但在中醫角度,對小兒用藥時需額外小心,因為一般大人用的藥,不論藥性或是藥量都未必適合小朋友,因為小兒乃稚陽稚陰之體,臟腑清靈。所以對於小朋友而言,用藥越少越好,或者最好不用藥,因為任何藥物都有偏性。其實一般情況下,若然小朋友病情不是十分嚴重,可以嘗試小兒推拿。

其中一個常用的小兒推拿手法叫捏脊法,用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對準食指前半段,然後頂住患兒皮膚,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兩旁雙手交替向前,推動至大椎兩旁,這算作捏脊一遍。此法多用於小兒疳積,故又稱「捏積」。

若然不懂小兒推拿,或是小兒病情較嚴重,不得不用藥時,那用藥時就必須堅守柔和中正的原則,不能隨便用一些太峻烈的藥。

家長平時可以偶爾煲一些白粥給小朋友養胃氣,若然怕白粥太清淡,亦可以煮些棗末糊來代替。做法很簡單,就是把紅棗煮熟後,去掉棗核,加點麵粉再把它煮開,煮成一鍋稀糊的、甜甜的粥。很多小朋友大病初癒後胃口不太好,棗末糊就很適合用來養胃氣、開胃口。

{{hket:inline-image name="989.jpeg"}}{{/hket:inline-image}}

撰文:陳敏瑩醫師

香港註冊中醫師,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全科學士
現職於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