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精神健康︳42歲單親媽媽 情緒崩潰見光即尖叫 求醫揭患驚恐症

發佈時間: 2023/02/26

患上精神疾病一定要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台灣一名單親媽媽4年前患上驚恐症,除了會突然情緒崩潰外,更會出現頭暈、心悸等問題。其後主動尋求醫生幫助,並遵從醫囑,現時已回復正常生活。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補充膠原蛋白有助美白養顏? 營養師拆解實際作用+合成條件

{{hket:ul-video id="7683"}}{{/hket:ul-video}}

綜合台媒報道,苗栗醫院最近分享一宗病例,42歲的小梅(化名)為一名單親媽媽,4年前一次開車時突然驚恐症病發,全身無力無法繼續開車,隨後大哭著致電警方求助將車開回家。後來嚴重時,她甚至不敢出門和與人互動,影響人際關係和工作。

甚至一天早上家人拉開窗簾,小梅連照入屋內的陽光都覺得會傷害到自己,於是失控地尖叫。除了情緒容易崩潰外,更陸續出現其他生理疾病,包括胃潰瘍、頭暈、心悸,甚至出現肢體運動困難。小梅四處求診,最終獲介紹至苗栗醫院身心科,開始約4年的治療過程。

負責治療小梅的苗栗醫院身心科主任陳文科醫生相當有耐心,每次小梅等候會診時,看到陳醫生與每個病人都花很長時間談話。小梅體諒對方,所以說話時很快,希望早點結束會談;不過陳醫生就向她說:「這是屬於你的時間,不用急慢慢說」,令小梅相當感動,亦很相信陳醫生。

治療過程中,小梅遵從醫囑,甚少自行停藥;醫生建議她去做運動,小梅每日一有空就會去做至少4小時的運動。陳醫生見狀便提醒她要規律及適度運動,小梅便慢慢調整至上下午各1次、每日約1至2小時的運動。現在她亦保持此習慣,亦已戒酒2年。小梅現已回復正常生活,幾乎不再有恐慌及無法控制的情緒,她直言覺得自己非常幸運。

驚恐症易合併其他精神問題

陳醫生指,驚恐症是精神科門診常見焦慮症的一種,患者會突感無法呼吸、極度不安、快要死亡,惟求醫後醫生都會說「沒甚麼問題,打個針就好了。」驚恐症也常在無壓力、無生理疾病時出現,因經常無法找出病因,反令患者更不安及恐懼,繼而影響生活、工作及社交活動。

陳醫生強調,若患上驚恐症,應盡快找專業醫療團隊治療,以免合併其他精神問題,如憂鬱症和睡眠障礙等。除了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亦十分重要,患者應與醫生充分溝通,了解驚恐症及如何適當調整生活方式及壓力,改善驚恐症對生活的影響。

9成患者先去急診室 未發現問題

本港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曾指出,9成驚恐症患者病發時會先去急診室求醫,「患者以為自己快死,或者有絕症」,但檢查心臟卻無問題。他說,曾有一名30多歲、從事工程的男患者,因在地盤工作,擔心會爆疫而出現失眠,突然一日感到氣喘、胸悶、心跳加速、冒冷汗,急召救護車送往急症室求診,經檢查後並無不妥,其後亦曾復發,看過不同專科醫生,均未發現問題,最後轉介至精神科跟進。

腦部「失靈」 致短暫性心跳加速

傅稱,如腦部處理情緒記憶的杏仁核「失靈」,會導致出現驚恐症,出現短暫性心跳加速、氣喘、手震、出汗、腸胃不適、皮膚敏感及出疹,「患者會突然覺得如臨大敵,好似就快死、好驚」,18至35歲為高危組群,主要因學業、事業、家庭、社會議題及公共衞生引起,包括持續多時的疫情。他提醒,治療驚恐症要先了解成因,「學會放鬆,不要自己嚇自己」。

  • {{hket:inline-image name="clickpic_600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7.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8.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9.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1.jpg"}}{{/hket:inline-image}}

註冊中醫師何慧欣指,恐慌症屬焦慮症的其中一種,患者因面對壓力或激動情緒,突然出現心跳加速、頭暈、冒汗、噁心、呼吸困難、四肢顫抖等,中醫認為,經常恐慌會出現氣陷不上、上虛下盛、陰陽失衡的狀態,主要治療方法是補腎益氣、疏肝柔肝、健脾升清,可以中藥、針灸、耳穴按摩配合推拿手法,紓緩症狀帶來的身體不適。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