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30週年呈獻 : 線上心臟健康講座直播《心臟結構及心瓣疾病篇》

發佈時間: 2023/01/17

{{hket:youtube id="g8gHlpoa868"}}{{/hket:youtube}}

心瓣如心臟「活門」,心瓣出現問題就會妨礙血液正常流動,心室因而需要更用力去搏動,增加心臟負荷及患病風險。藉著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成立30週年及為了提升市民對心瓣疾病的認識,學院誠邀三位心臟科專科醫生——陳廣裕醫生、林祥智醫生及劉育港醫生,進行線上心臟健康講座《診斷和治療心瓣疾病的演進及發展》,為觀眾詳細講解。

心瓣疾病影響血液傳送

心臟就像身體的大泵,負責把血液和氧分輸送身體不同器官。心臟分左右兩邊,有四個間隔,分別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而心瓣就是每個心房的「活門」,包括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和肺動脈瓣,主要功能為預防血液倒流。陳廣裕醫生續說,心瓣疾病成因眾多,當中包括退化、心臟發大或衰歇、風濕性心臟病、先天異常及細菌感染。劉育港醫生指,心瓣疾病患者或會出現氣喘、無力,嚴重者會有胸口不適、腳腫、肚脹及暈厥情況,由於早期患者沒有明顯症狀,高風險人士應及早接受診斷。檢查方面,劉育港醫生指,醫生首先會以聽筒作初步檢查,然後進一步以心臟超聲波掃瞄,查看心臟是否有阻塞、倒流、發大或肥厚。另外,亦會利用經食道心臟超聲波檢查及3D超聲波,前者好處是能避免胸腔阻隔,後者優點是圖像清晰,兩者都能夠讓醫生更清晰看到心臟情況。隨着科技發展,手提超聲波儀器相繼面世,有助醫生在特殊環境及緊急情況為患者進行檢查。

{{hket:inline-image name="frame1.jpg"}}{{/hket:inline-image}}

新型技術降風險

心瓣疾病對心臟帶來嚴重影響,絕對不容忽視。林祥智醫生指,有部份病人誤以為患有心瓣疾病一定要接受手術因而諱疾忌醫,事實上,大部份早期患者只要透過改善生活習慣,例如保持恆常運動,減少鹽分攝取,按醫生指引定時服藥及覆診,已能有效控制病情,只有部份嚴重或服藥後病情未有改善的患者才需要考慮手術方案。手術方面,分別有開胸手術及微創手術,陳廣裕醫生解釋,嚴重心瓣狹窄或倒流患者需要接受開胸手術進行修補或安裝人工心瓣手術,手術期間患者心臟會短暫停頓,由心肺循環機輔助。至於長者或風險較高的患者,則可考慮微創手術,手術經導管引入,過程無須將心臟停頓。全球已有三十萬個微創手術案例,而香港有接近一千個。現時,人工心瓣共有兩種,包括生物心瓣及機械心瓣,陳廣裕醫生指,機械心瓣由金屬製成,耐用性高,不過患者須終身服用薄血藥,若日後要再次置換,就要接受開胸手術。生物心瓣雖然耐用性較短,但好處是患者無須終身服用薄血藥,亦可透過微創手術進行第二次置換。劉育港醫生補充,由於開胸手術需全身麻醉及將心臟停頓,會重加中風、出血及心臟病發風險,無論患者接受哪一種手術,都要依照醫生指引,定期量度血壓,準時服藥及不可胡亂服用補健品。

{{hket:inline-image name="frame2.jpg"}}{{/hket:inline-image}}

診斷和治療心瓣疾病隨科技不斷發展,新型技術亦令治療方案更多元化。林祥智醫生分享,例如在二尖瓣狹窄處導入球囊,將球囊充氣打脹,能使狹窄的部分擴張。或者利用微型夾子夾著二尖瓣,從而減低因心瓣閉合不全引致倒流的情况等等。另外,透過電腦3D打印技術,醫生可以更充分了解患者心臟結構問題,從而制定更佳的方案,為患者帶來更適切的治療。

{{hket:inline-image name="hkcc5_1024.jpg"}}{{/hket:inline-image}}

▲心臟科專科醫生:陳廣裕醫生、林祥智醫生及劉育港醫生進行線上心臟健康講座《診斷和治療心瓣疾病的演進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