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心理健康|輔導機構半年接153涉詐騙求助 7至9月日均一宗 2成人有自殺風險

發佈時間: 2022/10/30

近年詐騙案盛行,受害人向相關機構求助亦見增加。專門輔導面對個人和家庭危機人士的明愛向晴軒熱綫18288在過去半年共接獲153宗與騙案相關的求助,每月平均25.5宗,7至9月期間更升至每日平均一宗,涉款共高達1.17億元;且有2求助個案被社工評為有自殺風險,比例較平時的7至10%高逾一倍,更有少數個案最終輕生。

  • {{hket:inline-image name="de67c74d-5c19-4305-a7f4-bb0329645fc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d94bbea6-b6e3-4712-bdd5-c94b68ac98d9.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484ae99c-afe7-495d-a87e-c3dd163da5cb.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b73959c4-1b39-4aea-991f-71f19e0a05d7.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eac3d33c-7039-4d39-bca5-850b458bea4e.jpg"}}{{/hket:inline-image}}

向晴軒督導主任蔡泳詩指,求助個案當中有31%誤中債務重組騙案,其次是投資騙案,而7成個案有進行借貸,不少受害人因無力還債而要變賣資產或現居物業、甚至申請破產,並令親友受到追債滋擾。

受害人除承受被騙創傷 亦要面對實際債務問題

危機輔導員黎凱婷表示,受害人除要面對受騙的創傷,亦要面對實際的債務問題,令他們的情緒、思考模式和行為等方面都會有異常,例如感到羞愧、內疚、難以集中精神、失眠和食欲不振等。

李小姐(化名)在第5波疫情期間失業,並因此墮入代客轉資的求職騙案,損失達88萬元,她感到無助、難以信任他人之餘又不敢向家人坦白,最終向向晴軒求助後才慢慢向家人承認受騙,雖對親友的關心感到自責,但也慢慢給機會自己去相信身邊人,在申請破產後慢慢重建生活,目前已找到工作。

向晴軒高級督導主任吳子樂認為,受害人的金錢被騙已成事實、且大多難以追回,出現負面情緒也正常,關鍵是親友如何協助他們重新站起來,強調他們如對未來感到絕望,很容易會選擇尋死,呼籲受害者如發現自己未能承受問題就應主動求助,他們的親友亦應發現以下情況時提高警覺,盡快與他們一同求助︰

  • 直言有想死的念頭、或說晦氣說話
  • 將自己的物品或金錢分發給其他人
  • 留有遺書

上半年詐騙案升逾4成,7成涉網騙,詳情即睇【下一頁

撰文︰歐文瀚

責任編輯︰陳浩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