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疫情無了期家長壓力瀕爆煲 對生活提不起勁 或與抑鬱症有關

發佈時間: 2022/09/16

第五波疫情爆發期間,相信不少在職家長也感到非常懊惱,一方面要擔心飯碗不保,另一方面,即使在家工作,也要全天候照顧網課的子女,終日「困獸鬥」之下,有可能因此患上抑鬱症。有醫生指出,部份抑鬱症患者除了有情緒低落問題外,更會出現快意缺失症的症狀,即是對所有事情也提不起勁,做事毫無動力,若然這種情況持續,家長們必須盡早求醫,避免病情惡化。

{{hket:inline-image name="ok_GettyImages-1314524633.jpg"}}{{/hket:inline-image}}

磨擦增加 有損親子關係
周太(化名)是一名在職媽媽,育有8歲大兒子霖霖。疫情之前,她已經要兼顧工作及家頭細務,每晚洗碗煮飯後更要跟進小朋友的功課。自疫情爆發後,她自己需要在家工作,霖霖則要留在家中網課,兩口子終日「面對面」,磨擦少不免增加。周太越是勞力抑壓自己的壓力,所衍生的反應就越大,有時不但把情緒發洩於兒子身上,她更對周遭的事情變得完全提不起勁,由朝到晚只顧躺在床上,對所有事情都失去動力,連吃飯或上廁所也不情願,最終她證實患上抑鬱症。

精神科專科鄧萬豪醫生指出,疫情爆發後,像周太這類個案的確有明顯增加。調查顯示,超過5成家長因此出現抑鬱症狀,其中屬中度至嚴重程度更佔24%。他解釋,父母在這段時間要面對不少額外壓力,例如子女上課模式改變,需要抽更多時間看顧他們,也需要兼顧繁忙的工作,也令在職家長煩惱倍增︰「特別是基層家庭,有機會手停口停,加上狹小居住環境更容易產生衝突,無法安排額外活動去填充因子女在家學習而多出的時間,最終令自己屈到病。」

快意缺失 生活了無生趣
有時候,父母亦未必意識到自己患上情緒病,鄧醫生指如患者做了原本令自己感到快樂的事物後也得不到樂趣,就必須及早正視。「抑鬱症患者有可能出現這種名為『快意缺失症』的症狀,患者不會感覺到快樂,甚至可能沒有情緒低落,純粹是提不起勁,就像一輛沒有電池的遙控車一樣。」他說,抑鬱症或快意缺失並非不治之症,如能及早求診並接受適當的治療,大部份患者也得以復原。

現時血清素再提取抑制劑是治療抑鬱症的主要藥物,適合大部份患者。鄧醫生稱,處方藥物時必須因應患者實際病情用藥,例如胃口欠佳,或需使用一些較不影響腸胃的抗抑鬱藥物,而部份睡眠質素較差,生理時鐘紊亂患者,則需要用到褪黑激素類抗抑鬱藥物。

「褪黑激素類抗抑鬱藥物是一種較新的藥,藉著連結褪黑激素受體與阻斷血清素受體,使抑鬱症患者的生理時鐘回復正常,從而改善睡眠質素,並可提升腦內去甲腎上腺素與多巴胺水平,改善快意缺失症的症狀。」鄧醫生補充,除了積極用藥,患者亦可以透過認知行為治療,藉著思想分析,培養新的思維及生活模式。針對家長這類角色,心理治療亦能增進父母與子女溝通、管教及照顧等技巧,藉此改善親子關係。

{{hket:inline-image name="okDrTangManHo.jpg"}}{{/hket:inline-image}}


精神科專科鄧萬豪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