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囤物症 ︳精神科醫生拆解3大囤物症成因 愛雜物多過愛家人 強行清屋有反效果

發佈時間: 2022/08/31

病態囤物常見於長者,一名港男訴說苦勸12年都無法令父母戒除囤物習慣,實在束手無策,正苦惱應否強行「清屋」【上一頁】。有精神科醫生指出,囤物症的主要成因包括腦創傷、罹患精神疾病或情緒病等,患者一般不會聽家人勸告,部分甚至認為雜物比自己的生命和家人重要,強行將物品丟棄反而有機會刺激其情緒,令病情更嚴重。

同場加映:
$2萬鋪全屋防水防刮耐磨 專家拆解SPC石塑地板7大迷思

{{hket:ul-video id="6425"}}{{/hket:ul-video}}

3大囤物症成因

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接受《晴報》訪問時表示,如囤物行為持續影響與家人關係、日常生活、健康及環境衛生等,已可介定為一種病態,患者囤物可由不同原因導致,大致可分為3類,其一是腦創傷、腦結構破損,或是患有思覺失調、精神分裂,「或者患上妄想症,患者腦內會聽到聲音叫他要收起某些物品,令他覺得比生命和家人重要。」其二是因情緒病如抑鬱症引起,令患者無動力或無能力去處理家中雜物。其三則是強迫症、過度活躍症患者亦有機會有囤物行為。

接受藥物治療再慢慢說服

黎大森指出,囤物症患者一般不願聽家人勸告,如患者只是儲衣物或一般雜物等,最好由親戚、鄰居或社工悉心勸導,再由熟人帶他看醫生,

「唔好同佢對著幹,亦唔好貿貿然帶佢睇醫生,可以話屋企咁多物品,搞到腸胃同睡眠唔好,屋企冇晒位,仲影響到小朋友,先用軟性嘅方法勸導會比較安全。」

醫生會透過心理和藥物治療,紓緩其情緒病、精神分裂、妄想症、腦內分泌缺失或紊亂的症狀,待調節內分泌、緩和固執思維後,再逐步說服他們扔棄物品,不過如患者囤積的物品有害或有毒,反映情況極為緊急,則應盡快求診。

擅自「清屋」易刺激患者

對於家人擅自「清屋」,黎大森並不建議,因為患者只會繼續囤物,而且更有機會刺激他們的情緒,「嗰啲物品對屋企人冇意義,但可能對患者有意義,或佢有一個錯誤觀念,以為嗰啲物品有意義。」

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接受《晴報》訪問時則表示,「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屬「強迫及有關障礙」,患者以長者居多,但年青人也有機會出現。囤積症成因包括患者腦部結構和功能或有不同,亦可能因為家族遺傳或受環境因素影響,例如患者曾承受壓力或人生創傷。

黃宗顯指,醫生一般會為患者提供個人或小組形式的心理治療,例如認知行為治療,如患者出現情緒症狀,醫生會考慮處方血清素類的抗抑鬱藥物。黃宗顯指出,患者性格一般較猶豫不決、難以下決定和比較孤僻,部分患者可能有強迫症和情緒問題,當不獲家人理解,甚至在不知情情況被掉棄物品,因而遭受刺激,令家庭關係惡化,因此家人的諒解和支持十分重要。

管家王 ︳男友媽媽愛囤物堆上天花,港女呻慘被蝨蟲狂咬【附專家建議】,詳情即睇:【下一頁

你都遇到家居奇難雜症,或者有上車置業故事、家居設計經驗想同讀者分享?歡迎向《晴報》投稿!【投稿連結

U Lifestyle App自家節目登錄《U TV》專區!

↓↓試玩、試食、試用影片任您睇↓↓

立即體驗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撰文:蘇麗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