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疫情陰霾抑鬱情緒難排解 失眠持續2星期或以上 宜盡早求診

發佈時間: 2022/07/05

目前為止,新冠肺炎疫情有所緩和,對於瘟疫終結仍是未知數。然而,如何積極向前,不讓情緒受疫情影響,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事實上,社交隔絕、對前景不確定等因素,也有機會促使抑鬱症個案持續增加。有醫生提醒市民若然失眠、精神難以集中等病徵持續,便需要盡早求醫,因應自身病情接受適當的治療,以免負面情緒如滾雪球般累積。

40多歲的廖女士(化名)在第五波疫情時失業,經濟壓力下被迫搬回父母家中居住。疫情期間,她只能終日留在家中,無奈與家人磨擦與日俱增,簡單如清潔、消毒等事情也能大吵一番。日復日的鬱結情緒讓她反覆失眠,最後更患上了抑鬱症,幸好經過相應的治療,終能走出疫症陰霾,使病情也得到改善。

不確定性促成負面情緒
黎榮謙精神科專科醫生表示,自從新冠肺炎爆發後,抑鬱症個案的確有增加的趨勢。最主要原因是我們的生活習慣受到改變,有部份人在不適應的情況之下而誘發抑鬱情緒︰「作息被打亂,也未知疫情何時消退,這種不確定性很容易令人容易出現壓力及負面情緒,加上對於擔心感染疫症或受到各種消息影響下,導致整個人身心俱疲。」

此外,疫情下社交隔絕也是促使情緒走向低谷的因素之一。黎醫生解釋,社交是維持精神健康的有效方法,奈何缺乏社交生活,無法舒展身心。以廖小姐的個案為例,每天被迫留在家中,與家人產生磨擦的機會自然增加,無可避免地衍生抑鬱、焦慮等情緒。

黎醫生稱,隨著抑鬱情緒加劇,患者很容易感到疲累、精神難以集中及失眠。一般而言,當疫情緩和,社交措施鬆綁,人們的情緒也得逐漸放鬆,但若然上述提及的病徵依舊,負面情緒持續超過2星期或以上就有可能患上抑鬱症,而患者更應該及早求診,切勿在疫情過後才作應對。

褪黑激素藥物治療失眠
現時,抗抑鬱藥物分為血清素調節劑(SSRIs)、血清素及腎上腺素調節劑(SNRIs)及其他藥物如褪黑激素類抗抑鬱藥物等。黎醫生指出,為患者制訂治方案時會考慮病徵的特質,以及實際病情而處方藥物。舉例說,部份抑鬱症患者經常失眠,疲累及累積負面情緒,此等症狀就如滾雪球般,日積月累,導致抑鬱。而褪黑激素類抗抑鬱藥物經臨床研究證實有助改善抑鬱及舒緩失眠問題,適合這類型患者使用。

除了藥物治療,黎醫生亦鼓勵患者在防疫措施鬆綁後,重新建立正向生活,例如適當的戶外運動、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或建立一些靜態嗜好,對心情也會有積極作用。

*備註:黎榮謙醫生提醒,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抑鬱症治療方法都有不同的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疑問,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