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切忌亂買亂用處方藥 專科醫生拆解鼻敏感迷思 轉季有「鼻」無患

發佈時間: 2022/05/31

自疫情爆發以來,口罩成為我們衣食住行不能或缺的一部份,佩戴口罩既有助減輕呼吸道問題,令人困擾的鼻敏感症狀亦似乎得到紓緩。事實上,致敏原充斥四周環境,佩戴口罩雖有助隔絕室外致敏原,但置身室內及家居環境卻無法長期以口罩解決問題。認識鼻敏感原因、了解個人身體狀況,需要時尋求醫生協助或接受適當治療,才是行之有效的緩解之道。

根據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會的統計數字顯示,全球超過一成人口受鼻敏感問題困擾;在香港,鼻敏感人口更佔總人口約四分之一,不論男女老少,每4個人便有1個是鼻敏感人士。作為本地都市病之一,鼻敏感常見症狀包括流鼻水、打噴嚏、鼻塞、鼻子發癢、眼睛發癢及流眼水等等,嚴重的話更會引致其他併發症,如鼻竇炎及加重睡眠窒息症狀。

「鼻敏感時,鼻水會向前流或出現鼻水倒流情況;鼻塞亦令人困擾,有人會因為鼻塞而要用口呼吸,甚至是感到頭痛。」耳鼻喉科專科醫生許銳祥醫生表示,當鼻敏感問題影響日常生活,便要視為嚴重情況來處理。「我們會以患者的生活質素(quality of life)、睡眠質素及生產力來作指標。如鼻塞影響小朋友睡眠或導致睡眠時發出鼻鼾,繼而影響他們的學習專注力,或成人因鼻敏感症狀而影響睡眠質素、工作集中力及生產力,這些都是嚴重的鼻敏感問題,需要正視及盡快改善。」

{{hket:inline-image name="shutterstock_1053754250.jpg"}}{{/hket:inline-image}}

▲在香港,每4個人便有1個是鼻敏感人士,鼻塞、流鼻水及打噴嚏等症狀令人困擾。

日常自我觀察 分清季節性或終年性類型
正值春夏之交,不少人都以為花粉就是鼻敏感的元兇,這只對了一半。「每個人對不同物質都有不同反應,有些人體質容易過敏,加上鼻黏膜會隨著不同的身體姿勢、濕度溫度、心情、精神壓力及荷爾蒙而作出改變,這些都是先天性原因。」許醫生指出,花草樹木、動物毛髮、二手煙、灰塵及塵蟎等,都是常見於香港四周環境的致敏原,若不加以躲避或勤於清理,容易形成間歇性(Intermittent)或持續性(Persistent)鼻敏感。

鼻敏感分為間歇性及持續性兩大類,前者常見於春夏之交,一來因花粉問題所致,二來夏天悶熱、空氣較不流通,加上積累一整個冬天的霉菌容易透過冷氣釋放出來,因此許醫生提醒大家夏天開冷氣前,必須先做好清洗隔塵網的功夫。「一般來說,如症狀發生少於4星期、每星期又少於4天,我們便將問題歸類為間歇性;若症狀出現多於4星期、每星期多於4天,則是持續性類型。」許醫生建議大家日常可按此指標多觀察,若遇上睡眠、集中力及生產力均受到影響,則不論哪種類型,都應及早求醫。

{{hket:inline-image name="IMG_3547.JPG"}}{{/hket:inline-image}}

▲耳鼻喉科專科許銳祥醫生呼籲大家不要胡亂購買處方鼻噴劑,以免延醫診治。

藥物治療紓緩症狀 鼻甲骨切除術最後手段
鼻敏感雖然難以根治,但預防及紓緩方法可從避開致敏原做起,其次便是藥物治療。「藥物分為幾大類,分別是抗組織胺口服藥、類固醇鼻噴劑及生理鹽水。若然用藥後仍無法改善鼻敏感症狀,我們便會考慮進行手術治療,透過鼻甲骨切除術幫助患者紓緩鼻塞及鼻水倒流問題。」

很多家長都聞類固醇色變,許醫生解釋,類固醇鼻噴劑與口服類固醇其實是兩回事,口服類固醇即俗稱「肥仔丸」,過量攝取或非處方服用確實有很大副作用,但鼻噴劑由鼻腔吸收,加上使用時間短,在醫生處方下通常只需用2至4星期,使用上較為安全,不用擔心出現副作用情況。而較嚴重的個案甚或需要同時使用多種藥物及鼻噴劑,因此必須遵照醫生處方及醫囑才能使用及對症下藥以改善症狀。

{{hket:inline-image name="shutterstock_1521116216.jpg"}}{{/hket:inline-image}}

▲市面上容易買到形形式式的鼻噴劑,但胡亂購買及使用,有機會愈噴愈塞,適得其反。

切勿自行購買鼻噴劑 延醫後果可大可小
消委會早前進行了鼻噴劑調查,發現消費者可輕易在市面上購得多款屬於處方藥物的噴鼻劑。許醫生絕不建議患者在沒有醫生處方的情況下自行購買鼻噴劑。

「消費者在市面上較易買到血管收縮劑,這類鼻噴劑雖然有助紓緩鼻黏膜膨脹,但若不按照包裝指示或醫囑使用,使用超過建議劑量容易出現反效果,導致愈噴愈塞,惡性循環、適得其反。」鼻敏感問題可大可小,輕則影響生活,重則引致併發症。許醫生呼籲大家必須在有醫生處方的情況下按照醫生指示使用有關藥物及鼻噴劑,切勿自行購買,無效事小、延醫事大,鼻敏感人士務必注意。

(資料由許銳祥醫生提供 PP-DYM-HKG-0019 MAY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