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濕疹 │ 疫下抑鬱焦慮 頻頻洗手 可誘發濕疹 自行戒類固醇反惡化

發佈時間: 2022/04/13

新冠疫情持續逾2年,疫下出現壓力、常洗手等情況,均有機會誘發濕疹或增加惡化風險。但提到濕疹治療,不少人會聯想到類固醇,有調查指,逾半受訪成年濕疹患者及6成照顧兒童患者的家長有「類固醇恐懼症」,並曾自行戒類固醇,結果令病情轉差。醫生指, 類固醇並非治療濕疹的唯一出路,提醒患者忌胡亂以偏方或另類療法治療,「戒類」前宜先經醫生評估。

濕疹症狀 ↓ 點 擊 圖 片 放 大 睇 ↓

  •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413OG3-G00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413OG3-G00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413OG3-G00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413OG3-G00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413OG3-G00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413OG3-G006.jpg"}}{{/hket:inline-image}}

兒科專科醫生韓錦倫表示,疫情下濕疹發作的位置較常見於手部,但濕疹在身體任何部位均有可能出現,且在兒童身上最為常見。引致濕疹的主要因素為遺傳,而外在因素如清潔劑及塵蟎亦可引致。新冠肺炎後遺症如失眠、抑鬱及焦慮等,亦可令濕疹惡化。

香港皮膚健康基金於去年9月至今年2月,以問卷訪問113名成人患者及53名兒童患者的家長。結果,逾半成年受訪者患濕疹5年或以上,78%人指濕疹令日常活動受限、67%人更因濕疹出現情緒問題、減少工作或活動時間。另外,近8成家長指,濕疹影響子女的日常活動,如學習和課外活動,及產生情緒問題。

此外,分別有逾3成成人及兒童患者病情嚴重時,身體有5成以上皮膚出現濕疹。成人最常用的療法為使用含有或不含類固醇藥膏及口服藥,兒童則使用含有或不含類固醇藥膏及濕敷。但逾半受訪成年患者及6成照顧兒童患者的家長有「類固醇恐懼症」,對類固醇的害怕程度達6分或以上 ,並曾在非醫生建議的情況下進行戒類固醇,俗稱「戒類」。
 
「戒類」後的成年患者常出現手臂及腳部紅腫、皮膚發熱、滲液等;有一半家長亦稱,子女「戒類」後有皮膚發熱的症狀、近半子女有皮膚潰爛、手臂及腳部紅腫情況。反映多數患者在未有依醫生指示下「戒類」令病情轉差。

難「一劑斷尾」 勿亂用偏方

香港皮膚健康基金主席、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指,醫生並非只會處方類固醇的藥物,醫生會據患者濕疹嚴重程度和範圍安排恰當的治療,患者毋須過慮。他又指,使用外用類固醇有各種限制,醫生會監察患者使用次數和用量,絕少人需長時間用類固醇。待病情受控後,醫生便會在安全情況下協助病人慢慢「戒類」。

韓亦稱,患者如想「一劑斷尾」或不用藥自然康復是不切實際。他舉例,曾有女童因用另類療法,致皮膚變得黑厚,患處皮膚其後更出現潰瘍及脫落,需入院處理傷口及安排整形手術。他呼籲患者不要抗拒求醫、自行停藥,或胡亂使用偏方,造成濕疹惡化。用中藥前亦應先諮詢中西醫意見,以便雙管齊下控制病情。

治療選擇多 有抑制劑不含類固醇

陳厚毅指,近年濕疹有愈來愈多治療選擇,例如一種不含類固醇的外用PDE4抑制劑,透過抑制濕疹患者體內活躍程度上升的PDE4,以減少PDE4促進炎性細胞因子的釋放,從而控制濕疹。

 

新冠後遺症 │ 中大研究 驗腸菌知風險 改善腸道微生態 減輕長新冠,詳情即睇:【下一頁

 

撰文︰梁薾心

責任編輯:林子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