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耳道健康|自行清除耳垢注意5點保安全 用錯方式易致發炎

發佈時間: 2022/02/06

不少人習慣定期清理耳垢(俗稱耳屎),但有專家指,除非耳垢積聚太多造成問題,否則耳垢一般會定時順着耳道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自然排走,平時毋須刻意清理;相反,如用錯清潔工具或方法,或會傷及耳道皮膚並引致發炎,甚至影響聽力。即使必須自行清理,亦應注意5點護耳,有需要時應向醫生求助。


耳垢是由外耳道表皮脫下的皮屑與外耳道的分泌物混合而成,適量的耳垢可滋潤耳道,形成具防水效能的保護膜,幫助帶走死皮,以及阻隔外物進入耳膜附近。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AAO-HNSF)指出,耳垢一般會順着耳道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而被自然排出耳外,咀嚼和說話等顎動作都有助將耳道分泌物推至耳道口,待耳垢乾掉後便會自然剝落,因此大部分人沒必要定期清理耳朵。


但AAO-HNSF建議,若耳道較細小、狹窄或迂迴,又或耳道內毛髮較多者,以及長者和須佩戴助聽器人士,則應定期清除耳垢,因他們的耳垢較難自然排走,甚至可構成「耳垢嵌塞」,阻塞部分甚至整個耳道,除可導致耳痛、耳鳴、聽力下降等,更可導致暈眩和影響身體平衡,嚴重者甚至可因耳道感染導致嚴重疼痛、流出分泌物和傳出異味。

自行清除耳垢注意5點↓ 點 擊 圖 片 放 大 睇 ↓

  • {{hket:inline-image name="WhatsA_600_600_600_60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207OG1-G00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207OG1-G00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207OG1-G00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207OG1-G006.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207OG1-G00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0207OG1-G004.jpg"}}{{/hket:inline-image}}

香港醫學會耳鼻喉專科醫生白威早前在《選擇》月刊提到,要安全清除耳垢,須熟悉耳道的結構和操作工具的技巧,欠缺相關知識和技巧者易對耳朵構成嚴重傷害。例如常用棉花棒清理耳垢,反而容易將耳垢推進耳道較深位置,增加「耳垢嵌塞」的機會;過度使用更可傷及耳道皮膚,引致外耳炎甚至刺穿耳膜,而遺留在耳道的棉花碎屑亦可引致發炎和嚴重感染,以至短暫甚至永久影響聽力。

此外,自行使用工具清理耳垢亦有一定風險,例如採耳棒和耳挖可因操作時用力過大而導致刮損、刺傷並引發外耳道發炎,如遭碰撞更可傷及耳膜;使用電動吸耳垢機時因產生摩打聲和氣流等,不適合對聲音敏感人士使用;耳垢溶解劑和耳道沖洗劑雖然相對安全,但使用不當,仍可引發中耳炎等感染,或因耳內分泌物增加而導致不適。

白威認為,除非耳垢積聚過多,出現聽覺變差、發炎、疼痛等症狀,或已對耳道和耳膜造成阻礙,醫生才會為病人清理耳垢。如有必要採耳,應先檢查工具有否尖角,若有損壞應丟棄,如屬可重用工具,使用前應先消毒。

如果有水濺進耳內,應維持側頭數分鐘,並輕力拉扯耳珠往不同方向,以助積水自然流出,又或用風筒以最低微溫吹拂,如用棉花棒只應在耳道口輕力印乾水份。

中醫養生 │ 四豆安神素湯 消除肉食積滯 兼降血糖補肝腎助安眠,詳情即睇:【下一頁】